刺灸思考题.doc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刺灸思考题

第一章 概论 1.刺法灸法学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 刺法灸法学是研究各种以防止疾病为目的的刺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其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是针灸学的关键组成部分。 刺法灸法学包括技能训练和临床应用两方面特点。 2.试述九针的形状与用途 名称 镵针 员针 鍉针 锋针 铍针 员力针 毫针 长针 大针 形状 头大末锐,去末寸半,卒锐之,形如箭头 身如圆柱,针尖卵形 针身较大,针头如黍粟状,圆而微尖 针身圆柱形,针头锐利,三面有锋棱 形如剑,锋利 圆而且锐,针头微大,针身反小 纤细如毫毛,针尖如蚊虻喙 针身最长,针锋锐利 针尖如梃,其锋微圆 用途 主热在头者 病在分肉 主体虚当补者 主痈热,痼疾 主治痈脓 主治痛痹 主治痛痹、常见病症 主取深邪远痹 治水肿、关节积水 3.试述金元时期刺灸法的发展 刺法:窦汉卿《针经指南》、泉石心《金针赋》、杨继洲《针灸大成》。 灸法: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第二章 毫针刺法 1.临床针刺时如何选择体位? 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2.如何区别运用双手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适宜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提捏进针法: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 3.提插法与捻转法的操作各有什么特点? 提插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替下插的操作手法。频率60次/分,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 捻转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角度180°~360°,不单向捻针。 4.如何确定针刺的深度? 腧穴 每个腧穴有常规的针刺深度 年龄 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 体质 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 部位 头面、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病情 阳证、表证、新病宜浅刺;阴证、里证、久病宜深刺。 时令 春夏宜刺浅,秋冬宜刺深。 得气 针刺后按照腧穴进针至一定深度而不得气,可采用插针至深部以催气,或提针至浅部以引气。 补泻要求 根据补泻要求而先浅后深,或先深后浅。 5.何谓得气?得气有何临床意义? 得气: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现代也称为“针感”或针刺感应。 得气是施行针刺产生治疗作用和决定疗效好坏的关键,也是判定病人经气盛衰、疾病预后,以及正确定穴、施针手法、针治效应的依据。 ①得气与否影响疗效 ②得气与否有助于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转归 ③得气是实施补泻手法的前提基础 6.影响得气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处理? ①患者功能状态 ②取穴的准确性 ③针刺的角度、深度 ④行针的手法 ⑤医者“治神” 7.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有哪些? ①机体所处功能状态 ②腧穴作用相对特异性 ③针刺补泻手法 8.怎样针刺脊柱及其周围的腧穴? ①针刺方法:俯伏卧位或正坐体位,督脉腧穴向上斜刺0.5~1寸;膀胱经腧穴一般向内侧斜刺或平刺0.5~0.8寸。 ②操作要领:督脉腧穴因胸椎棘突彼此叠掩,呈覆瓦状,故位于胸椎棘突下应向上斜刺。针刺深度均为0.5~1寸;膀胱经腧穴,第1侧线腧穴宜向内斜刺0.5~0.8寸,第2侧线腧穴宜向外斜刺0.5~0.8寸。 ③注意事项:督脉腧穴针刺时,针尖通过皮肤后,针下比较轻松,到达棘间韧带后,针尖下的阻力增大;针尖穿过黄韧带进入椎管后,阻力突然消失而出现明显的落空感,此时应立即停止进针,否则可伤及脊髓。 膀胱经腧穴因背两侧深部有肺脏,故不可直刺、深刺,以针身与皮肤夹角小于25°为安全。 9.晕针的处理方法及预防如何?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刺之针全部取出。扶病人平卧,呈头低脚高位,解松衣带,注意保暖。给饮热茶或温开水,轻者静卧片刻,即可恢复。在行上述处理后仍不能缓解者,可予指压水沟、素髎、内关、合谷、太冲、涌泉、足三里等急救穴,亦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同时应尽早配合其他常规急救措施。 预防:注意病人的体质,对于饥饿、过度疲劳者,应待其进食、体力恢复后再进行针刺;对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疑虑及恐惧心理;正确选择舒适自然且能持久的体位;医者在治疗施术过程中,取穴宜适当,不宜过多,手法切勿过重,应思想集中,谨慎细心,密切观察病人的神态变化,发现不适及时处理;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 10.针刺时如何预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