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读后感的写作指导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一、行文前思路: 1.找出原文中的众多信息。 2.择出信息中的最深感点。 3.联想佐证感点的材料。 4.考虑文章的结尾。 二、写作结构 1.引述原文 2.择定感点 3.联想佐证 4.归纳收束 及要点: :摘引、概述。 :新、熟。 :边引边证(析) :与 “引” 、“感” 、“证” 相 一致。 小 马 过 河 (一)找出原文中众多的信息: 从小马的角度来说,其一,小马要过河而不知深浅便去问牛大伯,后来听了小松鼠的话又不敢过河,这给我们的教训是对别人的话要作具体分析,切不可轻信盲从;其二,小马盲目听信了两种相反意见,以致弄得无所适从再去问妈妈,这说明小马遇事不莽撞,善于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其三 ,小马后来接受妈妈的教导,综合分析了牛大伯和小松鼠的话后明白了道理,大胆地“试一试”,才知道水不深与不浅,说明实践出真知。 从牛大伯的角度来说,它乐于助人,凭自己的经验说“水很浅,能淌过去。”它虽说的是逼事实,但因未从对方-----小马的情况去考虑,所以可能促使小马去冒进。 从小松鼠的角度来说,他凭同伴的教训也讲了事实,但也因没从对方的实际情况去考虑,对别人的积极行为会产生消极影响。 从小马妈妈的角逐来说,首先,她不像有些独生子女那样溺爱子女,凡事自己上前,她让小马自己去摸索锻炼;其次,她在小马面对两种意见无所适从时,没有骂小马“笨蛋”,对年幼的孩子并不苛求,不像有些父母那样,望子成龙心切而去揠苗助长;再次,当小马向她求教时,她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小马,而是要小马自己“想一想”“试一试”,这种启发式教育对于培养子女的独立思考很有益的。 (二)选择信息中最深的感点: 假定我们择定的感点是: 对别人的话要作具体分析, 切不可轻信盲从。 那么---- (三)联想佐证感点的材料: 1.有一个印度故事:爷孙俩带着一条驴子上城,由于盲从别人意见,弄得爷爷骑驴被认为不爱幼,孙子骑驴又不敬老,两 人同骑是不惜牲口,两 人都不骑又太傻,最后只好抬着驴子进城。 2.希腊画家亚柏尔曾把自己的画放在街上,自己躲在画后面听取意见,一位鞋匠说人物的鞋子画得不好,他马上改了,但这鞋匠又去批评别的部分,他则说:你还是只谈鞋好了。 3.有人说读书无用 ,有人说只有上大学才能成才。 4.有人 搧动台湾闹独立,说是便于发展经济,我们说台湾是中国的 血统,应该认祖归宗。 对别人的意见不去 作具体分析,轻则贻笑 大方,重则将会导致自 己走到正确方向的反面。 对别人的意见作具 体分析而不轻信盲从, 能扬长避短,有益于自 身水平的提高。 读书是成才的前提 但不一定要上大学。 经济要发展,血统 要归宗,我们可以实行 一国两制。 (四)考虑文章的 结尾: 根据 “对别人的意见要作具体分析,切可轻信盲从” 的感点,上述材料便作为佐证材料。结尾可作类似如下文字: 小马第一次未能 淌过河,究其实是小马当时在面对两种不同意见的时候未把自己放在客观事物当中去比较思考。那么,我们在面对种意见无所适从时,不妨“想一想”、“试一试”,一定也能“淌”出自己的经验来。 三、作文: 以《小马过河》或《亡羊补牢》或 《愚公移山》为原材料写一篇读后感。 注意:1.理出故事传达的各种信息。 2.找出最深感点。 3.联想助证材料。 4.考虑与前面思维一致的结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