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济水在华夏文明早期的地位及作用
古济水在华夏文明早期的地位和作用
发布: 2011-10-20 08:17?|??作者: 李德哲?|?? 查看: 45次
编者按:济源因济水发源而得名,济水文化是济源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当前,市委、市政府正在着力打造济源水文化,提出了 “引水围城、引水入城、引水造湖、引水上山”的发展思路,以提升济源城市品位。这一水文化建设思路,是为了打造济源的城市特色,同时也是对济水文化的追思 与呼唤。济源人对济水情有独钟,大多数人对济水的历史也能略说一二,但济水留给人们的诸多疑问仍是值得探讨的:为什么历史文献中对济水多有记载?古人为什 么把济水奉为神灵并给予高规格的封祀?济水穿越黄河的记载为什么与古代四渎独流入海的定义不相符合?等等。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文史研究会会长李德哲同志, 从研究历史文献入手,并利用新的考古发现和海洋地质科研成果,回答了这些问题。
?
济水是一条古老的自然水系,曾经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并称“四渎”。历经千万年沧桑变化,它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惟有济水源头的济源和山东的济 宁、济南、济阳等地名,作为历史的记忆,还能让今人大致辨出古济水的走向。正是由于济水是一条不复存在的河流,现代研究者已经很少有人关注它的过去。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地理历史学家史念海①曾经对济水故道进行过考察,对秦汉以后济水的变迁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见《济源古代文化研究·济水变迁史考》,中州 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据史氏考证,古济水上游(河南境内荥阳至开封地段)在秦汉之际已经断流,其下游的水流由于有众多支流的补给,唐宋以前仍有舟 楫之利,直到宋金时期,由于黄河改道,占据了济水河道,济水才完全消失。关于济水消失的原因,史氏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济水和长江、黄河、淮河相比,水源 和流域面均较小;近两三千年来地球气象的变化,雨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黄河屡次改道对济水河道的侵占和泥沙的淤积。
史念海先生的论证回答了秦汉以后济水逐步消失的原因和过程。但是,济水留给人们诸多疑问,仍然是值得探讨的:古代经学家们为什么对济水多有记载?济水穿越黄河的记载为什么与四渎独流入海之定义不相符合?古人为什么把济水奉为神灵给予高规格的封祀?等等。
?
济水穿越黄河之谜
济水在《禹贡》、《史记》、《尔雅》、《山海经》、《水经注》等重要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尔雅·释水》记为:“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 源注海者也。”按此记载,济水应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但是《禹贡》、《史记》、《水经注》中关于济水的走向,均记其发源于王屋山,东流至温县(或武陟) 注入黄河,然后“溢”出于黄河南的荥泽,再东流入海。按此记载,济水与黄河相交,又不符合四渎独流入海之定义。因此,济水是否曾经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 就成为后人研究济水无法回避的一个难题。
古济水是一条自然水系,自然水系的变化往往需要用千年甚至万年的大尺度来衡量。古济水中下游地区用现代地理概念来称呼,属于黄河三角洲的范围。因此,古济水的变迁与黄河改道、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密切相关。
黄河的发育形成大约在150万年前②。黄河三角洲是黄河下游(河南孟津以东为下游)数十万年形成的冲积平原。广义的黄河三角洲包括西起河南省巩义市 以东,东南至江苏北部的废黄河口,东北至天津这一大片扇形冲积区。其形成的历史,是一个不断淤积——改道——再淤积——再改道的漫长历史过程。据有文字记 载的历史,从春秋时期的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改道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 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黄河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 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才改走现行河道,再入渤海。在这2600多年间,黄河大的改道有5次,小的改道难计其数。正如地理历史学家谭其骧 在《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中所言:“上古记载疏阔,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没有被传世的文献记载下来,何可胜计?”
和黄河相比较,济水作为华北平原的本土水系,上游在太行山南侧,不属于黄河三角洲,河道变化较小;中游以下进入黄河三角洲,受黄河改道的影响,河道 常常表现为动态。这从《诗经》和《水经注》中都可以找到证据。《诗经·匏有苦叶》描写的是济水岸边一位待嫁姑娘的风情故事,诗中的“济有深涉”指的就是济 水,其诗收在《邶风》,其地在今安阳、汤阴一带,可证周代济水曾流经这一地区。《水经注》记载原阳至巨野间的济水分为北济和南济,北济的走向是原阳南—— 封丘北——长垣南——菏泽南——定陶北——巨野,南济的走向是原阳南——封丘南——开封西——兰考北——济阳南——定陶南——巨野,两条水道形成一个菱形 区域,现代黄河穿越其间,可见是后来黄河改道侵占了济水河道。
黄河与济水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