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郦道元《3峡》中“裳”字的解析
郦道元《三峡》中“裳”字的解析
永宁初级中学 王 博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一文节选北魏郦道元的著作水经注,其中有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人们在初读时常常将“裳”字误读为“shang”,笔者认为需要在此作强调说明。
裳,在《说文》为“常”的异体字。“常,下裙也。裳,常或从衣。”“帬(裙)”下云“下裳也”。常、裙二字互训,说明裳就是裙。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一个款式。古代文献以及出土的人形陶器证明,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最迟在商代就已经形成。上衣下裳制的服装在后来为“短打”。因为其便于劳作,多为劳动人民所穿。“衣”为缝有袖筒,前开式的服装,衣襟右掩的称为右衽,衣襟左掩的称为左衽。“裳”在最初,只是将布裁成两片围在身上,到了汉代,才开始把前后两片连起来,成为筒状,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裙”。商朝时期,据考证,已出现上衣下裳制,分为常服和礼服。那时,袖较短,裳较窄。西周时,常服仍以上衣下裳为主流。衣裳的款式不变,但逐渐变宽,且袖日趋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春秋战国时,常服、礼服依旧是上衣下裳制,日趋精美。大袖在此时只用做礼服。魏晋时,常服中的上衣下裳装束已不受人们所宠爱。由于受一部分思潮影响,衣裳日趋宽大飘逸,袖也多变为魏晋风骨式的敞口。
格兰男子的传统服装——苏格兰裙。《帝王世纪》:“黄帝始去皮服,为上衣以象天,为下裳以象地。”说明这是按照“盖天”宇宙模型创制的新式丝麻服装。《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郑笺:“裳,昼日衣也。”又《豳风·七月》:“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释名》:“裙,下裳也。裙,群也,联接群幅也。”怎样联接群幅呢?《仪礼·丧服》郑注:“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古代布帛幅窄,只有二尺二寸。七幅,计十五尺四寸。古代尺短,即使如此,折合成今尺也有四米多了。“常”与“裳”做下裙讲时为异体字,可互通用。但从造字法来看,裳应是形声字,从衣尚声。裳或曰帬,汉以前称裳,汉以后则多称帬。按帬,《说文》曰:下裳,《玉篇》注:裳也,《唐韵》引作下裳也,皆作裳解,唯《方言》曰:“绕衿谓之帬”,段玉裁注说文据此,谓“然则绕领者,围绕于领,今男子妇人之披肩,其遗意”。以为系披于肩上之帔子,殊误。上衣下裳之玄端为朝服,君臣皆着之,已见于前,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平民之着裳,当系实情,《文献通考》卷一百一十三《王礼考·君臣冠冕服章》引《传授经》云:“老子去周,左慈在魏,并葛巾单裙(同帬),不着褐,则是直着短衫,而以裙束其上……晋王献之,书羊欣练裙,朱公叔绝交论,谓西华之子,冬月葛衣练裙,盖古人不徒衣裤,必以裙袭之,是正上衣下裳之制也。”
综上所述,在古汉语中“裳”字读“cháng”更为适当。
裳即是裙。裙字从衣从君。君者,夫君、君长谓也。故裙是古代男子日常穿着的下衣。这类似于苏格兰男子的传统服装——苏格兰裙。《帝王世纪》:“黄帝始去皮服,为上衣以象天为下裳以象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