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国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完备.ppt

第三章中国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完备.ppt

  1.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先秦七国“马”字的不同写法 三、禁游宦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当时“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社会现象密不可分的。“禁游宦”则是由李斯建议,秦始皇采纳的一项极端专制措施。 质言之,禁游宦是要取缔人们流动、迁徙、集会、结社、会盟、讲学和言论的自由,使士人回到彼此信息不沟通的封闭环境中去。这一政策的颁行,对中国一盘散沙、乐土重迁、”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国民性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然,对学术交流和私学的影响,则更为直接。(参见《中国教育发展史》,110页) (3)废除“挟书律” 汉初,允许人们自由收藏、携带、讨论《诗》、《书》,这从法律上为汉初学术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撤除了一道人为的障碍。 二、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的文教政策--社会原因 儒家在如何治民的问题上有优势: 1、以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驾驭天下,有利于加强君权。 2、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矛盾。 3、以天道人情教化民众,有利于发挥一民心的作用。 4、大一统理念迎合了汉武帝的统治意愿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措施 (1)立五经博士,诸子传记博士不置而废。 (2)设太学,专门学习儒家经典。 (3)完全确立察举制,高官厚禄送给精通儒学的人。 3、影响:A有助于巩固封建中央集权制、 提高教育的地位;B阻碍文化的整体发展、束缚文人士人的头脑。 二、封建教育制度的初步形成 为了达到思想的高度统一,使法家思想深入人心,同时也是为了培养一大批知法、执法的封建官吏,实现以法治国的目的,秦采取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 专职教师的出现,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秦又一次人为地将官与师结合起来,设置“三老”乡官,取消了专职教师,无疑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倒退。 此外,为了移风易俗,巩固统一政权,秦统治者还利用行政权力,制定了一些“行同伦”的新法令,以形成新的道德习俗 。 两汉的学校制度的初步形成 汉代的学校系统 (一)两汉时期的太学 1、太学的设置及发展(公元前124年) 2、太学的教师与学生:博士和博士弟子。 3、太学的教学内容:从今文经学到古文经学(熹平石经) 4、太学的教学形式:个别教学、大都授、次第相传。 5、太学的教学风气:重师法和家法。 6、太学的考试制度和方法:“设科射策”。 熹平石经 汉代教师与学生(讲经) 东汉十四家博士 汉朝太学的正式教师是博士。博士本是对博识多能者的通称。 博士之官始于战国,秦时博士官的职责为典文书、备咨询。 汉朝太学设立后,博士转化为太学的教官,主要从事太学的教学工作,但同时也部分地保存了原来作为咨询官吏的职能,参与政府的政治、学术活动。博士通常推一德高望重者为首领,博士首领在西汉称仆射,东汉则改为博士祭酒。 两汉对太学学生的称谓有“博士弟子”(或简称“弟子”) 、“诸生” 、“太学生”等。 当时博士弟子的来源有两个: 一是由太常选拔京都或京郊内年龄在18岁以上,仪状端正者50名,作为博士弟子,即正式的太学生。 另一种是从地方上(郡、国、县)选择,标准是“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选送京都太学,“得受业如弟子”,是一种非正式学的特别生。 3.太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太学实际上是一所儒学专门学校,所传授的知识是单一的儒家经典。两汉太学中设置博士的经学有14家,都属于今文经学。 太学的教学形式因不同时间的不同条件而有发展。太学初建时,学生的名额较少,采用个别或小组教学。 后来太学发展,学生的名额多以千万计,于是,就出现了一种称为“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主讲的博士称为“都讲”。除此以外,次第相传的教学形式也在太学内出现。 4.太学生的考试及太学生的出路 太学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 “策”是指教师(主考)所出的试题。 “射”是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论说之出,犹弓矢之发也;论之应理,犹矢之中的”。 “科”即是教师(主考)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从优到劣依次分为甲科、乙科(有时也细分为甲、乙、丙三科或上第、中第、下第等)。 4太学生的出路 学生所取得的实际等级是授官的依据,通常甲科(上第)为郎中,乙科(中第)为太子舍人,丙科(下第)为文学掌故。 西汉一年一试,东汉则基本上两年一试。 设科标准最后则完全以通经多少为依据。 尽管在当时读书人可以通过荐举、征召或选举的方法进入仕途,但参加太学的考试却是进入仕途的惟一稳妥的途径,因此,终生乐此不疲者比比皆是。“结童入学,白首空归”。 (二)东汉时期的鸿都门学 1、创办缘由及性质(公元178年):由位于洛阳鸿都门外而得名;是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2、招生:由地方长官或朝中官员举荐 3、教学内容:尺牍、辞赋、字画 4、意义:开创了古代文学艺术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