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文言断句翻译.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3文言断句翻译

文言文断句翻译练习 断句方法 方法1、读文段:??? 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先诵读这个篇段,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方法2:名词断句法。 通读原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以及一些表时间的名词等。 方法3:对话标志, 有“曰”、“对曰”、“谓……曰”、“言于……曰”、“语……”等。 方法4:虚词标志。 用在句首的,有些是引起议论的。常见的有:夫、且、且夫、盖等。 ◆用在句首,是表明前后句关系的,如:于是、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等。 ◆一些语气词常常用在句首。如:其、岂等。 ◆放在句尾的语气助词。如:“者”“也” “者也”“矣”“焉”“哉”“乎”“邪”“与(欤)”。“于”“以”“而”等常在句中。 方法5:据修辞:?? ?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方法6:辨句式:???? 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翻译技巧 方法一、保留不译。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译文时均不作翻译,可直接保留下来。 方法二、增补。补充原文中所不用的量词以及被省略的成分。 例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例1中的“一”后省略了量词“次”(或“趟”)。 例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解析:“当官的自会去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应补出省略的主语“你”。 方法三、调整次序。文言中由于一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适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次序。 例1.甚矣,汝之不惠。 解析:此句为了突出谓语,加强语气,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构成了主谓倒装,翻译时应调整次序,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例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例中的“莲”通过“之”放在动词“爱”的前面,构成宾语前置,翻译时应调到“爱”的后面。翻译为: 喜爱莲花的人 方法四:删。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 例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表示判断,不用译出。 例2.子何恃而往。 例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解析:例2中的“而”作连词,连接两个动词,例3中的“之”起强调作用,都可省去不译。 方法五:换。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 例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例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解析:“涕”是“眼泪”的意思,“所以”是“用来”的意思,像这类古今词义差异较大的词,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深入领会,找到准确的现代汉语词语来替换。 方法六:关键实词虚词必须译出。凡是影响句意理解的实词和虚词都是判卷时的采分点,务必小心翻译出。考纲中要求的18个虚词和120个实词的常用意义都应当切实掌握。 练习 将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断句。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2.子 贡 曰 管 仲 非 仁 者 与 桓 公 杀 公 子 纠 不 能 死 又 相 之 子 曰 管 仲相 桓霸 诸 侯 一 匡 天 下 民 到 于 今 受 其 赐 微 管 仲 吾 其 被 发 左 衽 矣 岂 若 匹 夫 匹 妇 之 为 谅 也 自 经 于 沟 渎 而莫 之 知 也3.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年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4. 崔杼既弑庄公而立景公杼与庆封相之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令无得不盟者为坛三仞坎其下以甲千列环其内外盟者皆脱剑而入。维晏子不肯,崔杼许之。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颈,剑承其心,令自盟曰:“不与崔庆而与公室者,受其不祥。”言不疾,指不至血者死。所杀七人。5.然 病 情 万 状 各 有 所 宜 当 攻 不 攻 与 当 补 不 补 厥弊 惟 均 偏 执 其 法 固 非 竟 斥 其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