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与网络求职耦合关联分析.docVIP

人口流动与网络求职耦合关联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口流动与网络求职耦合关联分析.doc

  人口流动与网络求职耦合关联分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求职兴起并迅速发展,同时期中国人口也在进行大规模的流动。在建立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人口流动与网络求职交互作用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分析人口流动与网络求职耦合的主要因素及成因,并从时空角度对其耦合度的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系统要素耦合的机制复杂,且关系密切;(2)耦合度分布基本符合东、中西的空间分异规律,根据耦合度大小,大致把我国省区划分为和谐、磨合和拮抗3个类型区;(3)耦合度时序变动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2005年以前处于低度耦合阶段,2005年以后二者关联逐步密切,2010年达到中度耦合程度,2015年耦合作用更加明显。 中国 8/vie   关键字:人口流动;网络求职;耦合;关联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人口流动泛指人口在地域空间的一切移动现象,而不管移动的动机和目的、距离远近、时间长短、定期或不定期、暂住还是久住,以及钟摆式流动,都可以包括在内[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2]。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持续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到2015年末达到2924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35%左右,迄今为止流动人口规模仍继续增长[3,4]。   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不断地重构时空关系[5],网络招聘行业逐步兴起和发展。网络招聘不仅能够扩大招募范围,减少招聘时间和成本,还能提高求职者素质,因此,网络招聘正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招聘趋势[6-11],网络求职人数亦随之增长,2000年至2015年我国网络求职人数由142万增加到1.3亿,增长速度极快[12,13]。   网络求职兴起并迅速发展,同时期中国人口也在进行大规模的流动,对于二者的相互关系,已有多位学者进行探索和研究。王献峰提出网络求职可以方便新生代农民工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弱外出务工的盲目性[14]。罗资琴等认为,网络招聘有利于人才合理配置与流动[15,16]。雷光和指出,人口迁移流动信息普及程度具有很大提升空间,应该提升大众传媒获取迁移流动信息的功能[17]。杜丽红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健全为城市流动人口就业服务的信息网络,节省外来人口到城市找工作的成本[18]。通过对比已有研究可以发现,许多学者普遍认为网络求职方式为人口流动提供了便利,有利于人才的合理配置,但对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人口流动与网络求职的交互耦合机制,选取2015年的人口流动数据及同时期网络求职发展数据,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耦合模型分析人口流动与网络求职耦合关联及成因,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空间格局与差异进行分析,并选取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数据作对比,分析二者耦合度随时间的演变情况,在时空基础上分析网络求职与人口流动的作用关系。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人口流动数据来源于《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以及各地方流动人口发展报告;网络化求职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及艾瑞咨询官方发布的《中国网络招聘行业发展报告》。   1.2 指标体系构建   在遵循代表性、系统性、显著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利用K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对近年来其中有关人口流动、网络求职的设计指标进行频度统计,选出研究者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从人口流动规模、时间、距离、性别、学历等方面将人口流动综合发展系统予以内涵的扩充和特征综合[19];从网站雇主、网上求职者和招聘网站三个方面将网络求职的综合状况予以指标分解和特征细化[20];最终确定了人口流动与网络求职耦合评价指标(表1)。   1.3 研究方法   由于人口流动与网络求职系统的关联性与复杂性,本文按照系统分析的思路,在构建人口流动与网络求职系统耦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21],从时空角度揭示了人口流动与网络求职耦合的机理、相互关联程度和耦合程度。分析步骤如下:   (1)确定分析序列。本文的两组分析序列为人口流动序列组(Xi)和网络求职序列组(Yj)。   (2)数据处理。鉴于上述两组分析序列的原始指标数据量纲和数量级不同,为了便于比较,采用极差标准化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22]:   Xi=(Xi-Xmin)/(Xmax-Xmin) (1)   Yj=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