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9例分析
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9例分析
急性硬膜下血肿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性损害,传统上,开颅血肿清除是其主要的 治疗 方法 ,并可明显降低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病死率。选择一般状态较好的病人行保守治疗,血肿一般于7~10天逐渐开始吸收[1]。 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 自然 消散的机理, 目前 多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由于急性脑肿胀和颅内高压使积血在硬膜下重新分布[2,3]。急性硬膜下血肿在脑压的作用下重新分布于整个硬膜下腔,形成很薄的薄层,以致因CT分辨率达不到辨别要求而造成完全吸收的假象。本组9例中,18~40岁者5例,以青壮年为主,这说明自行消散可能与患者脑相对饱满,脑搏动好,且发生外伤后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肿胀致挤压限制血肿增大有关。脑脊液对血肿的溶解稀释。蛛网膜撕裂使得硬膜下腔与蛛网膜下腔得以沟通,脑脊液经蛛网膜破口进入硬膜下腔对血肿溶解稀释,并经破口回流入蛛网膜下腔。本组有4例患者的MRI结果均证实蛛网膜下腔有明显的血性高密度影,且随着血肿的进行性消退,血性密度影呈增高趋势。如若血肿部位存在伴有硬膜破裂的颅骨骨折,血肿通过硬膜破口和骨折裂缝被挤出颅腔到头皮软组织下,快速吸收或形成头皮血肿[4]。本组9例中,18岁以下3例,这可能与该年龄段患者,特别是儿童,颅骨与硬脑膜粘连较紧密,当有骨折时可一并撕裂硬脑膜有关。
本组快速自然消退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有以下临床特点:多见于轻型颅脑损伤,GCS评分≥9分7例,平均12分;伤后超早期头颅CT检查,血肿量多在15~30 ml,平均22 ml,中线移位≤10 mm;血肿多位于侧裂附近的额颞或颞顶部;年纪轻者多伴有脑挫裂伤、脑肿胀和颅内压增高,年纪大者多伴有脑萎缩;保守治疗过程中,患者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减轻,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动态复查头颅CT可见血肿颅骨内板之间有等密度或低密度间隙,这是脑脊液对血肿溶解稀释的表现,是预后良好的标志。本组9例患者均已做好术前准备,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随时行CT复查,若血肿增大则立刻行手术治疗。
急性硬膜下血肿在伤后24~72 h内变化最为明显,多数血肿扩大,而少数血肿自然快速消散。本组9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在动态头颅CT扫描下采用非手术治疗,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神经功能缺失。头颅CT动态扫描极为重要,它可以发现血肿扩大及迟发性血肿。
【 参考 文献 】
[1]廖圣芳,陈汉民,张银清.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行消散8例[J].人民军医,2003,46(16):705-706
[2]沈宏,杨小锋,刘伟国,等.急性硬膜下血肿近期预后因素 分析 [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2,18(6):402-404
[3]Mathew P, Oluoch-Olunya DL, Condon BR, et al. Acute subdural hematoma in the conscious patient: outcome with initial non-operative management [J]. Acta Neurochir(Wien), 1993,121(3-4):100-108
[4]Kato N, Tsunoda T, Matsumura A, et al. Rapid spontaneous resolution of acute subdural hematoma occurs by redistribution-Two case reports [J]. Neurol Med Chir (Tokyo), 2001,41(3):140-143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