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国三四十年代高尔基译介.docVIP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国三四十年代高尔基译介.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国三四十年代高尔基译介.doc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国三四十年代高尔基译介 摘 要:20世纪三四十年代,高尔基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达到了高潮。这种状况的出现,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看,是与苏联国内高尔基的升温、中国主流文学转型之需、作家与译者人生经历与创作方法的相似等原因分不开的。而在这一接受过程中的选择与失落则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传统的文学观念密切相关。 中国 1/vie   关键词:多元系统论;高尔基;中国三四十年代;译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巨人,也一度是在我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外国作家。   目前我们所知道的高尔基作品最早的中译是发表在1907年《东方杂志》上的一篇题为《忧患余生》的作品。此后,郑振铎、孙伏园等人又先后翻译了高尔基的一些短篇作品。但值得注意的是,直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在这之间的二十年中,高尔基的作品在中国并没有引起知识界的广泛注意。这种情况直到1928年高尔基诞辰六十周年才出现了较大的转折。接下来的三四十年代,是我国对高尔基作品的译介与接受极度繁荣的一个时期。“作品和翻译两个方面的事实都显示出高尔基是三四十年代最受欢迎的外国作家。”这样,高尔基的作品就由翻译文学系统的边缘走向中心,在当时译入语文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么,这种盛况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语境下出现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当时在对高尔基作品的理解与接受中,选择了什么,又失落了什么,这种选择与失落的原因又是怎样的?本文将在多元系统理论的视角下来探寻这些问题。   一、多元系统论简介   多元系统理论是以色列当代著名文学及翻译理论家伊塔玛?爱文―左哈尔提出的一种文学翻译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各种符号现象,也就是由各种符号主导的人类交际形式(文化、语言、文字、社会),应视为系统而非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这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系统,都是它的上级系统的一部分,因此,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其它现象联系起来进行全面地审视。这样,左哈尔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范式,“多元系统的优胜之处,在于能看到复杂产品的对外关系,解释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多种社会文化因素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产品的面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元系统论为我们从历史、文化、文学观念等角度解释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对高尔基作品译介?c研究的繁荣状况,以及在此过程中的选择与失落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二、从边缘走向中心的高尔基   如上文所述,高尔基被介绍到中国的前二十年中,一直处于当时中国翻译文学形式库的边缘地带,而三四十年代却一跃成为形式库的中心,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1.苏联国内高尔基的升温。三四十年代的苏联文学界,由于斯大林的推崇,高尔基被冠以“世界上空前的最伟大的政治家的作家的称号”,“他代表着下层可以达到的文化的最高峰,也代表了无产阶级文化可以达到的最高峰.”更重要的是,中俄两国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毗邻,而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基于种种历史与现状的渊源关系,当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新文学把求索选择的目光投向周围的世界时,就很容易被当时的苏联文学所吸引,表现出对高尔基的极大兴趣。   2.中国主流文学转型之需。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开始有了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由此也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烈愿望与行动,辛亥革命的失败则使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广大国民的愚昧与麻木,于是,启蒙文学成为五四文学的主流,意在唤醒沉睡中的中国人民的灵魂,重塑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五四时期出现了异彩纷呈的文学样式。但不论形式多么多姿多彩,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主流价值取向则是思想启蒙,民族文化的重建与民族人格的重塑。而到了三四十年代,随着国共合作的失败与日本侵华战争的一步步加剧,以表现新旧思想对抗为主题的五四文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顺应历史潮流、表现阶级对抗与人民反抗意识的无产阶级文学在这一时期的文坛上占据主导地位。高尔基的作品在中国知识界的译介与阐释之下,符合了转型之需,因此,作为“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他的作品一旦踏上中国的土地,就迅速地被阅读和传播,以至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由翻译文学形式库的边缘走向中心。   3.人生经历与创作方法的相似性。译者在选择源语文学文本时,不仅受到历史语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他们更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自己的心灵与情感需要出发选择翻译文本的目标。这时,倘若原文的作者与译者产生某些情感上或灵魂中的共鸣,他就更有可能进入译者的视野,三四十年代高尔基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正是对这一原理的阐释:高尔基的底层出身,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活经历,自强不息的精神,等都从情感上感染了中国的译者尤其是年轻的翻译家、文学家;而他大量使用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强烈的平民意识则给当时处于苦苦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