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要点
7.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所致??? B.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路线所致 C.新经济体制改革所致???????????? D.苏联历史上积累的弊端和矛盾 A 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列宁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1985-1991) (1964-1982) (1954-1964) (1929-1953) (1921-1928) (1918-1921)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其人其事 赫鲁晓夫:1953-1964年任苏共中央第一总书记。俄国民众觉得他是真心搞共产主义,就是笨了点;而一提起赫鲁晓夫,中国人立刻就会想到那个把斯大林“焚尸扬灰”、让苏联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在联合国脱皮鞋敲讲台的“赫秃子”,那个酷爱“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的“老修”;他对玉米的痴狂程度为大家所津津乐道; 他曾满怀自信地向美国人保证:“我们将埋葬你们!”赫鲁晓夫是唯一死后没有葬在红场的苏联最高领导。 赫鲁晓夫急噪喜怒无常的性格 被称为“鲁莽的改革者” 背景 内 容 农业 工业 评 价 积极 局限 赫鲁晓夫改革 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堪忧;斯大林逝世。 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开垦荒地;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部分管理权下放地方,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打开改革之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没有突破旧体制;脱离实际;盲目性大;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种植玉米运动 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 1961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第一个征服太空的是加加林。 东方1号 (掘墓)敢于向斯大林模式挑战。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 7 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 代表的是赫鲁晓夫功过参半的一生,毁誉参半的改革。 1964-1982年任苏共中央第一总书记。有人说过,是在斯大林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比较典型的党的领导干部,他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执行者,但绝不是一个合适的领袖人物。他为人谨慎,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按陈规办事,最怕重大的变革和转折,从不采取急进冒失的举动。他在开会或讨论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法,然后尽量照顾各方面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所以,有人称他为“妥协能手”。 勃列日涅夫其人其事 背景 内 容 农业 工业 评 价 积极 局限 勃列日涅夫改革 没有突破旧体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军备竞赛,使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甚至滑坡。 前期收到一定效果,经济有所提高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扩大自主权,降低指标,提高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赫氏改革成效不大,纠正赫氏改革混乱 畸形的经济发展: “苏联拥有当时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粮食却连年歉收,不得不花大笔外汇进口粮食……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老年生活报》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庞大的军费开支: 战后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70年代苏联的军费开支每年超过美国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为 美元,1979年则高达 美元,在此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 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 。 20% 324亿 1480亿 一位 40% 爱发勋章的书记: 被美国人评价为年轻、温和、令人敬畏的莫斯科新老板戈尔巴乔夫和美国总统里根于1987年签订了《华盛顿条约》,结束了军备竞赛,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是对于他的改革,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正是戈尔巴乔夫亲手将苏联葬送。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神话谢幕。 戈尔巴乔夫其人其事 背景 内容 经济改革 政治改革 评 价 积极 局限 戈尔巴乔夫改革改革 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推行“加速战略”方针、实施根本性变革、改革所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却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的经济危机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