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般的平面顯示器技術-有機電激發光二極體.docVIP

夢幻般的平面顯示器技術-有機電激發光二極體.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夢幻般的平面顯示器技術-有機電激發光二極體

■ PAGE 307 ■ 物理雙月刊(廿三卷二期)2001年4月 新世紀的 ”鑫” 科技 ──有機電激發光二極體平面顯示器技術 簡金雄 國立交通大學OLED研究實驗室碩士班 研究生 陳金鑫 國立交通大學 應用化學研究所 教授 ■ PAGE 311 ■ 物理雙月刊(廿三卷二期)2001年4月 如果說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簡稱LCD)是二十世紀平面顯示器的發展史中,一個令人驚喜的里程碑,那麼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簡稱OLED)則是人類在二十一世紀所夢想追求能超越LCD的平面顯示技術。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二十一世紀的時代是一個 ” 3C ” 的時代,也就是通訊(Communication)、電腦(Computer)與消費性電子器材(Consumer Electronics)的時代,在這樣的生活當中,各種小型的電子用品將時時伴隨著我們,如上網購物、收發電子郵件、安排行程、打電話等,都可隨時隨地進行,人機之間的接觸越來越頻繁,人機之間也將以平面顯示器為主要的溝通介面,相對的,人們對顯示器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例如輕薄短小、精緻靈敏、色彩鮮艷、省電等,而能將這些特性集於一身的,就是OLED。因此,在不久的將來,跟紙張一樣厚度的電視螢幕、捲軸式的電子書刊(e-paper)或行動電話、色彩亮麗的手機螢幕等產品將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無庸置疑的,這將會使我們未來的生活更加的亮麗鮮豔、多采多姿。 既然OLED想要與LCD競爭新世紀主流平面顯示器的地位,那他必定有著許多LCD所沒有的優點,我們將一些OLED的特性列舉如下: ˙自發光,視角廣達165°以上 ˙反應時間快(~1μs) ˙高亮度(100-14000 cd/m2) ˙高流明效率(16-38 lm/W) ˙低操作電壓(3-9V DC) ˙面板厚度薄(2 mm) ˙可製作大尺寸與可撓曲性面板 ˙製程簡單,具有低成本的潛力(30-40% of TFT-LCD) 綜合以上各種OLED的特性所製成的顯示器,將不會有LCD從側面看就看不清楚的問題;也不會有LCD影像殘留及畫面跳動的情況;不但便宜,而且省電;相較於LCD,顏色更鮮艷,對比更鮮明;而小於2 mm厚度的全彩面板更是只有OLED才能作到。 這樣吸引人的特性,到底OLED是怎樣辦到的呢?以下我們針對OLED的發光原理與發展歷史作一簡介: OLED又可稱為有機電激發光(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簡稱OEL),簡單的說,就是將一外加偏壓,使電子電洞分別經過電洞傳輸層(Hole Transport Layer)與電子傳輸層(Electron Transport Layer)後,進入一具有發光特性的有機物質,在其內再結合時,形成一激發光子(exciton)後,再將能量釋放出來而回到基態(ground state),而這些被釋放出來的能量中,由於所選擇的發光材料的不同,可使部份能量以不同顏色的光的形式釋放出來,而形成OLED的發光現象圖二,目前最為普遍使用的三層式OLED元件結構(圖一)。 圖二,目前最為普遍使用的三層式OLED元件結構 最早在1963年時,Pope發表了世界上第一篇有關OLED的文獻,當時使用數百伏特的電壓通過Anthracene晶體時,觀察到發光的現象。雖然有一些後續的研究,不過這項成果並未受到重視。一直到1987年美國柯達公司的Tang與VanSlyke等人發明真空蒸鍍及三層結構(圖二)的小分子OLED元件後,OLED的效能大幅躍進至具有深厚商業應用的潛力。自此之後,OLED便在業界、學界掀起了一股無法阻擋的旋風與魅力。而1990年英國劍橋大學的Friend等人成功的開發出以塗佈方式將多分子應用在OLED上,即Polymer LED,亦稱為PLED。不但再引發第二波研究熱潮,更確立了OLED在二十一世紀產業中所佔有的重要地位。 圖一,OLED發光原理在發明此元件的過程中,陰陽兩極材料的發現也是重要的一環。陰極的金屬必需具備低功函數(work function)的特性,才能有效的將電子注入有機層內,鎂(Mg)的功函數夠低(3.5eV),也相當穩定,十分符合元件的要求。而當鎂銀(Ag)以十比一的比例形成合金後,少量的銀可以提供成長區(nucleating site)給鎂,使得鎂可以順利的在有機層上成膜。這樣的合金與比例便成為後續研究的範本。另外鋰(Li)金屬(1.4eV)的化合物如LiF、Li2O等,與鋁(Al)金屬(3.4eV)的化合物,也是另一種普遍使用在陰極上的材料。而在陽極的選擇上,則必需是一個高功函數又可透光的材質,這樣的選擇並不多,所以ITO(indium tin oxide)這樣的金屬氧化物,不但具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