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教育的坚持与发展——语文新课标(2011年版)解读 吴永军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wyjun2003@ 025语文新课标(2011年版)已经公布,这一版本可以说是既承继了“实验版”中行之有效的成份,又将十年来我国语文界(研究与实践)的诸多成果整合吸收。了解其中的“承继”与新的变化,有利于我们把握今后语文教育的方向。 本次《课程标准》修订,按课标组的说明“此次修改达200多处,其中修改最多的是语言的表述,主要是使意思更加准确明晰,尽量避免误解。有些目标,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又强化相关的措施,并在教学建议作补充说明。修改中,还有的是针对近几年实验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补充阐发课程改革理念,提出要求以预防某些偏向。” 具体的坚持与发展,以及本人的感受,请详见表格显示。 一、坚持的元素 (一)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关于这一点想多说几句。关键如何认识“工具性”、“人文性”及其统一。 所谓工具性,叶老认为:语文这个“工具”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其他学科的工具(基础),还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工具(终级目标)。 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工具性” 不仅仅是“言语训练”,还应当包括“思维训练”,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正确理解“小语姓小”) 另外,必须注意的是,语文这个工具在用来交际时,是充满着思想感情的,是负载着文化的,这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工具的本质特点。这是因为: 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不是孤立的语音、符号系统,而是在其中积淀了这个民族的睿智、文化、精神、感情。教母语,同时也就在教民族的文化、思想、感情,因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统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洪堡特) 如果仅仅是孤立的语音,无疑是机械训练(“蜡梅”教学)或“鹦鹉学舌”。因此,语文需要人文性。 那么,什么是“人文性”呢?一般认为,“人文”包含“人”和“文”,前者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后者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往往是“人文学科”)。 因此,“人文性”简单讲就是人性,就是崇高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以及培育这种人性的文化。 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至少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体现人文之“文”(教化之义),即强调用语文课程所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固本厚根”。 第二,追求自由的精神,即强调个人(特别是学生)的自由与尊严,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及自主,把“选择权”还给学生,精心呵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 第三,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在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了人文性的含义,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比较好理解。 笔者认为,所谓“统一”即两者内在地融合于“语文”一体,是语文根本性质的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两方,我们不能机械地脱离了一方去谈另一方,因为没有脱离了人文性的单纯的工具性(否则是“鹦鹉学舌”式机械训练),也没有脱离了工具性的抽象的人文性(否则混同于德育),工具性与人文性也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二)语文新课程核心概念“语文素养”以及基本理念(四点)的坚持。 (三)总目标几乎没有实质性变化,只有个别添加、个别词句的修改和一些提法的调整,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文化品味、审美情趣等词语的位置调整等。 (四)教学建议基本精神没有太大变化,前四点提法一样(各点具体内容有修改),第五点改为具体建议,但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 (五)学习方式的坚持:自主、合作、探究。 (六)关于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的问题坚持以往观念:有人建议课程标准拟出一个语文知识序列,以便于教师讲授。事实上,在《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关的语文知识内容已包含在课程目标中。因为担心如果单独列出这一《要点》,有可能会传达出加强围绕“知识点”训练的信息,误导教学。 二、发展的内容 发展的内容比较多,这里仅就主要部分谈谈。 (一)前言的变化:导语、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具体内容、课程设计等都有一定的变化与发展。 “前言”具有“总纲”的意味,它实际上是对语文课程的意义(迎接挑战)、功能、价值的定位。 ▲“导语”的变化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HG╱T 3655-2012 紫外光(UV)固化木器涂料.pdf
- 人民警察警示教育观看心得.docx VIP
- Q-GDW-智能变电站辅助控制系统设计技术规范.pdf
- 外教社2023中国文化英语综合教程 上册 Unit 3 PPT课件(试用版).pptx
- 乡镇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考试题.docx VIP
-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大小》教学说课研讨课件复习.pptx VIP
- 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竞赛题及答案.doc VIP
- 智慧园区管理平台建设方案.pdf
- XX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习的实施方案.docx
- GBT 50034-202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