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家“仁民爱物”的生态道德情怀
??????????????????????
陈云/2011.12.01
????
?? “仁民爱物”是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的情感表达,它的核心凸显在“仁”之上。何谓“仁”?正如上文已讲,“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可见,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并蕴含着由亲亲爱人而推及到爱物的情感表达。因此,仁民爱物就是指人类不仅要爱惜人类自己,而且要从内心深处以一颗“仁爱”之心去爱惜大自然、爱惜自然界万事万物。
???
???? 孔子的生态道德思想中蕴含着“仁民爱物”的道德情怀。孔子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具有其内在价值,主张要以仁爱之心去爱惜大自然的每一物。例如孔子说:“丘闻之也,刳胎杀天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史记·孔子世家》)在此,孔子所表达的是人们对自然界万物都应该要持有仁爱同情的态度并且要善待自然界万物,不能过度的捕猎动物、不能过度地砍伐树木。这样才能保持生态平衡,这样才是体现了“仁”的情怀。因此,孔子站在“仁”的立场,本着惜生、重生的原则,主张对自然界万物施以爱心,呼吁人们对自然界万物取之有时、取之有度,并带头实践自己的生态道德主张。“孔子对自然的仁爱之心,可以说是儒家“仁”学的泛化,是将殷殷之爱心付诸于天地间一切生命。孔子这种把对待动物的态度视作是道德问题的做法,标志着儒家生态思想由人际伦理、社会伦理拓展到了生态伦理的领域,具有伟大的意义。”[]
????
???? 孟子的生态道德思想中体现了“仁民爱物”的道德情怀。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人如何成为仁也就是人怎么样成为人的问题。孟子很重视人的主体地位,但他绝非将人与自然万物对立起来。反而,孟子认为,人要成为“仁”就要做有德性的主体,要爱惜自然万物,要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相处。孟子认为就“仁”而言,禽兽之类的自然万物本身是无所谓“仁”的,它们是没有人的道德情感、道德本心的,但却是有生命的,是一个个生命体。因此,从生命意义上说,人与禽兽之类的自然物时平等的。因此,禽兽之类的自然万物应该在“仁”的范围之内,应当受到尊重与关怀。孟子讲了一个冯妇的故事,表明他对那些以杀戮动物为本领的人的看法。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搏虎”,有次,他到野外,有许多人在追虎,但老虎靠山而立,这些人不敢接近。他们看见了冯妇,便赶快迎接,请他搏虎。冯妇就卷起袖子,伸出胳膊,走下车来,准备去博。大家都很高兴,但真正的“士”却讥笑他。后来,冯妇“卒为善士”,不再去搏虎了。(《见《孟子·尽心下》》)可见,老虎伤人可以驱赶,无罪而搏就不应该了,为了满足人的欲望而去杀之那就更不应该了,更不“仁”了。“人皆有不忍,达之于其所仁,仁也。”(《孟子·尽心下》)所以,一定程度上讲,人和禽兽是平等的,都有相互尊重的需要。正如蒙培元教授所说:“人之所以异以禽兽者,不仅在于人有一点道德情感,更重要的是人能够扩充其道德情感,既施之于人类,又施之于动物。”[]可见,真正的“仁”是将人类的道德情感扩充于大自然万物,使人类能与大自然万物和谐发展,这也是孟子“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民爱物生态道德情怀。
????
??? 后期张载、程颢、朱熹和王阳明等儒家人物的生态道德思想里面也充分体现了“仁民爱物”的道德情怀。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仁民爱物”。张载提倡“天德良知”之说,以“天德”论心,说明“天地之心”以生物为本,而天地生物之心体现在人的心中,即“仁”之中。如“大抵言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大曰生,则以生物为本,乃天地之心也。天地之心惟是生物,天地之大德曰生也。”[]程颢则直接以“天地生物之心”为仁,将天人完全合一了。如:“‘复其见,天地之心。’一言以蔽之,天地以生物为心。”[]朱熹综合前人观点,全面阐发了“天地以生物为心”的学说,并且直接将仁联系起来,说明仁不是别的,就是“天地生物之心”。他说:“天地以生物为中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故语心之德,虽其总摄贯通无所不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已矣。”(《朱子文集》卷六十七)王阳明提出“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观点,主张要将“仁”一层一层地推广,扩充出去,做到无一物不被其泽,无一物不得其所。例如据记载“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早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