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及三国格局演变—以博弈论视角分析.docx

襄樊之战及三国格局演变—以博弈论视角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襄樊之战及三国格局演变—以博弈论视角分析要点

【学术】襄樊之战及三国格局演变——以博弈论视角分析襄樊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次关键战役,确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魏蜀吴基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断进行博弈,外交政策屡次更迭。本文以博弈论的视角探讨襄樊之战及战后各国政治策略的合理性。一、赤壁之战后魏蜀吴势力变迁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一心想统一全国的曹操惨败而归,有生之年再也没有发动大规模南征,仍为实力最强的军阀;孙权经历大战洗礼,巩固了江东霸主的地位;而一直寄人篱下的刘备时来运转,获得荆州多数州郡,随即占领益州全境,夺取汉中,实力扩张之迅速,令曹操、孙权倍感威胁,三国形势及政治策略悄然发生转变。1、荆州战略的意义荆州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关乎三政权生存发展。荆州毗邻曹操统治的核心区域许昌,是进入中原的咽喉。曹操北征柳城时,刘备曾劝刘表偷袭许都,刘表不听,等曹操率军回归后,刘表深感后悔。汉晋春秋曰:太祖之始征柳城,刘备说表使袭许,表不从。及太祖还,谓备曰:“不用君言,故失此大会也。”荆州扼守汉江与峡口,位居东吴政权上游,如一把利剑悬在其上,严重威胁其安全,孙吴三代视之为争霸的根本,孙坚甚至死于与刘表的交战中。“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同时,荆州是刘备政权北伐的基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两路北伐的设想,“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因此,荆州的战略意义对魏蜀吴三家都非常重要,是争夺的焦点。襄樊之战发生前,荆州七郡为三家瓜分。曹操控制北面的南阳郡,湘水以东的长沙、桂阳、江夏为孙权控制,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关羽镇守,面临双线作战。2、孙刘战略形势发生转变赤壁之战后,孙权占据了江夏、南郡,刘备占据四郡(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南郡频临曹操控制的南阳郡,将刘备与曹操实际控制地区割裂。鲁肃劝孙权把南郡“借”给刘备,“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一是壮大刘备实力,使之充当东吴抵御曹操的前哨;二是为了维系孙刘联盟。可是,刘备势力的迅速膨胀远远超出了孙权君臣的预料,夺取益州后,刘备独霸西南,版图大有超越东吴之势,成为孙吴政权的最大威胁,孙刘联盟随着实力的不均衡增长而产生裂痕,双方矛盾与日俱增。占领益州后,孙权曾讨要南郡,刘备不许,“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孙权派兵强夺数郡,刘备率军来夺,战斗一触即发,恰逢曹操平定汉中,益州受到威胁,刘备做出让步,割长沙、桂阳给孙权,算是偿还了南郡。在这次博弈中,刘备、孙权都做出了最优策略,孙权获得2郡,版图有所扩展;刘备表面上维持了孙刘联盟,确保单线作战,随后攻占汉中,双方实现了利益最大化。217年,鲁肃之死成为孙刘联盟破裂的导火索。鲁肃生前认为曹操势力强大竭力维系联盟,“尝劝孙权以曹操尚存,宜且抚辑关羽”。接替他的吕蒙则是主战派,主张武力夺取荆州消除刘备对东吴政权的威胁,“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孙权认同吕蒙的观点,为偷袭荆州做准备。二、襄樊之战中的三方博弈219年,刘备大败曹操,夺取汉中,版图进入顶峰,曹操进入守势。同年,镇守荆州的关羽北伐襄阳、樊城,先胜后败,前期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随后曹操、孙权形成联盟,关羽两线作战,兵败身死,丧失荆州,蜀汉政权元气大伤。1、关羽出兵的合理性本文运用完全信息博弈理论对三方策略合理性进行分析,假定三方策略皆为理性选择,都能根据对手的策略制定下一步计划,保证利益的最大化。关羽拥有镇守、出兵两种策略选择。不主动出兵可以固守三郡,出兵可能陷入双线作战,面临孙权、曹操夹击,风险性大,但是他选择了出兵。曹操面临抵抗与放弃两种选择。放弃襄樊意味着中原门户大开,曹魏核心统治区域不保,曹操选择了坚守襄樊。虽然被水淹七军, “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但是城池始终没有失守,成功拖住了关羽主力,为孙权偷袭创造了条件。孙权有三种选择,攻曹、攻刘、中立。攻打曹操是最差策略,孙权在多次合肥之战中皆惨败而归,攻打曹操也不会使版图扩张,只能减少关羽的军事压力;中立不出兵是中策,两不相帮虽然没有损失,也错失奇袭荆州的良机;所以孙权选择了结束孙刘联盟,“袭其空虚”,偷袭刘备控制的荆州另外三郡。我们根据襄樊之战的最终结果逆向推测,探究各方策略合理性,实现最佳收益的一方既策略合理,损失惨重、得不偿失的一方则是策略不合理。孙权奇袭荆州得手,将刘备版图遏制在峡口上游,消除了来自上游的威胁,实现了预期目标,偷袭荆州是最优策略。曹操坚守襄樊,度过了统治危机,瓦解了孙刘联盟,严重削弱了蜀汉的实力,实现了利益最大化,坚守是上策。关羽兵败人亡,荆州沦陷,蜀汉失去了东面出兵的基地,“隆中对”两路北伐的设想彻底化为泡影,上升势头彻底被遏制,只能固守一隅。荆州丢失使蜀国在三国战略上陷入被动,出兵襄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