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及碳排放强度效应.pdf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及碳排放强度效应.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及碳排放强度效应.pdf

第34卷 第4期 郑 州 航 空 工 业 管 理 学 院 学 报 Vo1.34No.4 2016年 8月 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ofAeronautics Aug.2016 DOI:10.19327/j.cnki.zuaxb.1007-9734.2016.04.007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及碳排放强度效应 曾小利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以我国主要能源消费情况和碳排放强度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GM(1,1)模型和 马尔可夫链对我国2014年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探 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碳排放强度效应,分析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对碳强度的影响,为合理利用 能源、制定能源消费政策提供一定的依据。预测结果表明:在同一经济发展速度下,能源结构 调整幅度越大,越有利于环境的优化,有利于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在同一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幅 度下,经济发展速度越慢,碳强度越小,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幅度越小。不同幅度的能源消费结 构调整对我国的 “碳排放强度效应”均有一定的贡献潜力,但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 “碳排放强 度效应”最大的贡献潜力也仅仅5.2986%,这说明仅依靠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并不能实现 “到 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因此,还应采取一系列的诸如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源fi,0用效率、提升技术水平等措施。 关键词:能源消费结构;灰色GM(1,1);马尔可夫链;碳排放强度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734(2016)04—0038—06 情况,得出了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二氧化 一 、 引 言 硫、烟尘等环境污染物排放减少的结论。王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 冯福根(2011)采用协整技术和马尔克夫链模型 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市场对能源的需求不 预测了2011~2020年中国的碳强度趋势,对我 国 断增长。与此同时,长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 优化能源结构对碳强度 目标的贡献潜力进行了 结构也带来了过度的二氧化碳排放,导致 了环境 评估。王迪、聂锐 (2011)等运用改善的GADS优 污染、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为应对这些严峻 算法对江苏省能耗结构进行优化,测算了江苏省 的环境问题,我国确立了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目 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节能减排效应,认为能源消 标 ,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 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 费结构的调整应该以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 的比重要达到 1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 为主,同时加快新能源的发展。杨振 (2011)利用 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 ~45%。因此, 排放因子法估算了我国各省市农村生活能源消 为了顺利实现这一 目标,研究如何进行能源消费 费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数量,并采用 STIRPAT模 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型考察了农村人 口、收入和技术因素对用能环境 近年来,为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学者们对能 效应的影响作用。薛黎明、侯运炳 (2011)等运用 源结构问题展开 了深入研究。赵延德、张慧 ARIMA模型对我国2020年前的能源消费总量、 (2007)以兰州市为例,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探 煤炭消费总量等进行了预测,并对我国能源结构 讨了城市能源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及其作 现状及未来能源结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贾 用机理。石晓妹、张燕 (2010)运用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