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压电陶瓷贾卡工艺指导书
                    压电陶瓷(碳纤)选针器驱动片作业指导书 2013、7  工艺流程 制   定 审   核 生效日期 2013.7.20 碳纤流程 宽度8±0.03[检具] 厚度0.78±0.02 弯曲 =0.01[检具] 导电浆 温度150℃ 第一面1 H 第二面1 H 宽度:8±0.03 烘干:150 ℃ /2H 磨边 清洗/烘干 层数:26层 固化:120 ℃/4 H 胶合 印银 正面:45.8 × 7.2 反面:45.8 × 7.6 烘干:280℃/3 H  磨瓷片 尺寸:46.9 × 8  极化分档  极化电压600V 电容每2nF/档 极化电压350V 漏电 = 0.5uA 极  化 测漏电 老化 老化电压190V 老化时间15 H 侧面UV UV能量由低至中 炉内温度  55℃ 正面UV UV能量由低至中 炉内温度  55℃ 抽检 电容每5nF/档 容差  =  3nF 测电容 介  损 全检 抽检 全检 抽检 烧银 尺寸 检测 外观 检验 分类 包装 全检 全检 全检 全检 64片/袋 每袋内为同一档电容 裂纹 偏移/银层留边清晰 UV质量  / 银层质量 技术规范  200目丝网印刷  烘干温度280℃,烘干时间:第一面1 h,第二面3h  印银图案尺寸见附表 质量控制  留边均匀、对称  图案清晰、线条整齐、无锯齿形毛边  无气泡(麻点)、漏印(漏瓷)、簿银(银层较薄)、连银(溢银/串银/人为现象)、起皮或局部脱落  无杂质(灰尘、颗粒、飞絮等)、无指纹印等人为现象 操作规范 1、印银  印银时如发现瓷片表面有杂质、颗粒、裂纹、孔洞等应剔除  银层留边要均匀、对称,图案清晰、线条整齐,无气泡、漏印、簿银、连银等缺陷 2、烘干  使用指定烘箱烘干,烘箱电源启动后要确认仪表设置是否正确?升温是否正常?  烘干后,应待瓷片完全冷却后再收片,再叠放在一起 3、其它说明  每天将产品清点、整理、分类入库,填写报表  保持工作场所清洁卫生,防止灰尘落入;带指套操作,防止产生指纹印  按“辅助材料使用与保存”的要求管理好银浆   特别提醒:在烘箱内拿取物品时,要等温度冷却下来再进行,防止高温烫伤   更多安全注意事项见“安全指南”  碳纤作业指导书——印银/烘干 印银尺寸 标记 碳纤 瓷片尺寸 已磨边 46.9×8.0 正面银层尺寸 点 45.8×7.2 反面银层尺寸 -- 45.8×7.6 制   定 审   核 生效日期 2013.7.20 瓷片 正面印银 反面印银 技术规范  烧银温度:800℃, 保温时间:40min   箱式炉烧银曲线见附件 质量控制  银层表面光亮呈银白色,非印银处无银痕  剔除缺银(露瓷)、麻点(气泡造成)、银层脱落、簿银(银层较簿)、瓷片破损、外来杂质等不良品  操作规范  两线/三线瓷片烧银时,应加隔离片,玻纤/碳纤可叠烧,瓷片立放且要比较松散,以利通风出气  500 ℃ 以前应略开炉门,以利通氧/排气,防止聚积大量还原气氛。  箱式炉烧银600℃稍微打开炉门,400℃以下可以拿掉耐火砖;200℃以下可以拿出坩埚;  烧银结束后分片并结合印银质量全验,剔除缺银(露瓷)、麻点(气泡造成)、银层脱落、簿银(银层较簿)、   瓷片破损、外来杂质等不良  挑选瓷片时须戴指套操作  烧银挑选时分成三类:正品、破损、银层有缺陷品(印银质量问题)   其中银层有缺陷品是指:印银时的人为因素造成的缺银、簿银、指纹印、连银(应留边但连银)、麻点等;   此类瓷片要按印银人分开记帐、分开入库,以利工资核算  将挑选好的瓷片分类码放整齐,分类入库,填写报表  特别提醒:操作时一定要防止高温烫伤,更多安全注意事项见“安全指南”  作业指导书—烧银(两线/三线/碳纤/玻纤共用) 制   定 审   核 生效日期 2013.7.20 技术规范  点击电压见附表  质量控制  极化后的瓷片不应有任何击伤、击痕、击穿现象;剔除破损、杂质打火、连银打火等不良品  瓷片极化时的极性见表示(可用d33测量仪判断瓷片极化的极性方向正确与否) 操作规范 1、极化  点击后应静置一定时间待自然放电后再整理瓷片  剔除破损、杂质打火、连银打火等不良品  极化过程需轻拿轻放,手法得当,防止人为造成瓷片破损  整个操作过程须戴指套或布手套操作  点击时出现的破损、正面打火、漏电、极化不上,此类瓷片入库后直接记帐作报废处理   点击时出现的侧面打火的单独分类入库待处理 2、特别提醒  因为是高电压操作,因此必须注意人身和仪器安全;更多安全注意事项见“安全指南”  作业指导书——瓷片极化(碳纤/玻纤共用) 碳纤 极化电压 600 V 极性区分标志 带点面为极化正极 制   定 审   核 生效日期 2013.7.20 带点面为极化正极 技术规范  极化后应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