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1单元略读井春无题川江号子.docVIP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1单元略读井春无题川江号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读井__春__无题__川江号子 篇目一 《井》 对应学生用书P4 杜运燮(1918-2002),福建古田人。在厦门大学生物系借读期间,因受林庚教授的“新诗习作”课程的影响,弃理学文并开始了诗歌的创作。1940年参加西南联大最有影响的文艺社团——冬青文艺社。 他是“九叶诗派”成员之一,作品有诗集《诗四十首》《南音集》《晚稻集》《杜运燮六十年诗选》,诗文合集《海城路上的求索》等。他的作品立足本土经验和现实,将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手法融于现实主义精神中,具有沉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性。 本诗写于1944年,在此诗中,“井”象征着一种坚忍、高洁的品格,这品格显然是某一类人才具有的。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这首诗无疑会起到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上海以《诗创造》《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而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包括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九位诗人。因九位诗人的作品合集《九叶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而得名,也有人以其发表诗歌作品的刊物而把他们称为“中国新诗派”。 他们的理论观念“新诗现代化”的核心主张是“新诗戏剧化”和“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在这些观念指引下,九叶派诗人写出了不少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刻画战争灾难后的社会现象、反映复杂的现实生活、表达个人心灵震颤和情感的诗篇。代表性作品有《风景》(辛笛)、《逻辑病者的春天》(陈敬容)、《滇缅公路》(杜运燮)、《复活的土地》(杭约赫)、《金黄的稻束》(郑敏)、《时间与旗》(唐祈)、《骚动的城》(唐湜)、《沉钟》(袁可嘉)、《赞美》(穆旦)等。 对应学生用书P4 《井》是一首状物抒情诗。诗人以“井”喻人,细致地写了“我”老家的一口古老的水井,并且饮水思源,赞美了自己的劳动。这首诗里的生命律动是内敛的、“静默”的,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 1.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让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 [点拨] “冷寂的心灵”是指“井”的沉静沉默的心灵,而这心灵可以“让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进一步显示出“井”的大度与包容精神。 2.你们可用垃圾来使我被遗弃,/但我将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涤/它们,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 [点拨] 本节仍然采用对比的方式(“垃圾”与“洗涤”),将“井”的品质进行了深化:“默默地承受一切”。这是一种“静默”中的忍耐与“承受”。同时,“洗涤”“垃圾”之后,“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表明了“井”的高洁、自持的品性。 3.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绝不逃避,也不兴奋,/微雨来的时候,也苦笑几声。 [点拨] 本节是全诗的总结和提升,再次强调了“井”的“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这几个词语准确地概括了“井”的丰富而可贵的品质。尤其是末尾的“绝不逃避,也不兴奋”“苦笑几声”,十分形象可感,“井”的不卑不亢的姿态跃然纸上。 1.运用对比,突出意象 本诗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譬如“是你们在饥渴的时候,/离开了温暖,前来淘汲,/才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但我只好被屏弃于温暖/之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解人以饥渴,却被屏弃于温暖,两者之间极大的反差,写出了“井”的遭遇与精神。 2.巧用象征,表达情感 诗歌中的意象寄托着作者深沉的情感,如“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黑暗的地层”既指明了保持高洁的“井”所面对的险峻,又隐含了其生命内涵的强大支撑——生存在底层的民众。 篇目二 《春》 对应学生用书P5 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193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后留校任教;1942年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日战场;1948年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3年回国后任教于南开大学外文系。著有诗集《探险者》《旗》《穆旦诗集1939-1945》等,并有译作《普希金抒情诗集》《雪莱抒情诗集》《唐璜》等。 《春》是穆旦的代表作之一,它主题为“春”,却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咏春之作,其中没有陈旧的“风花雪月”的意象,也没有浪漫而模糊的意境,有的是新的形象和融合在这新形象中的新的思辨。诗中的“春”被赋予了许多肉欲化的具体感性形象。“绿色的火焰”是草的欲望,他渴求着拥抱花朵;花朵的欲望则是“反抗着土地”而伸出来;春风也有欲望,“吹来烦恼,或者快乐”,透窗而望,满园全是美丽的欲望。春天的欲望被紧锁在园子里,而我们青春的欲望则被紧闭在“二十岁”的“肉体”里。诗人从春天巧妙地过渡到青春,又以许多感性形象来比喻青春的渴望和焦虑、幸福与痛苦。青春虽被点燃,却无处归依,形象与思辨达到完美结合,青春的焦灼与喜悦表现得真切而深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