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千秋川菜》
《千秋川菜》上集(探索·发现2005-63)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28日 14:25
旧时的成都餐饮行业按地域分帮
1918年,四川省新都县十三岁的农家少年刘建成,家境日渐贫寒,他不得不告别双亲,到成都谋生。像很多穷苦孩子一样,他进城以后,还是只有选择被人视为低贱的厨师这一行,到川菜馆当学徒。
成都,是川菜的心脏,从古到今,川菜都发源于这里。刘建成入行的时候,成都的川菜馆看似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经营,实际上是相互联系、分帮分派的。
除了按地域分帮以外,按经营的内容,还分为燕蒸帮、饭食帮、面食帮、腌卤帮。刘建成所在的中市帮,经营的是高档宴席,属于燕蒸帮。
旧时的成都餐饮行业按经营内容分帮
虽说有严格的帮规,但在残酷的生存压力之下,各个帮派里面也偶尔有人犯规,导致帮派争斗。
那个时候,学徒的规矩是“学三年,帮两年”。刘建成五年学徒期满以后,就开始自某生路,在成渝两地的各种川菜馆里打工,人们管这种谋生的方式叫做“跑滩”。
刘建成的滩没跑几年,抗日战争就爆发了,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国人大量流亡四川。正在重庆的刘建成,亲身体会到了什么叫“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刘建年轻的时候,正是兵荒马乱的时代。然而,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国难当头的抗战时期,却是川菜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在川菜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明清时代。当时,大量入川的流亡者,把全国各地的烹饪原料、烹饪技法和菜点都带进了四川;不断增加的人口,产生了巨大的餐饮需求;四川丰富的物产,又为川菜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材料。于是,成都和重庆就成为川菜竞技的大舞台,在只有40万人口的成都,一下子发展到近3千家餐馆,平均130个人就有一家。抗日战争结束以后,这些返回家园的人们又把他们已经习惯了的口味带到了全国各地。后来,有人在评价四川对中国的贡献时说:四川,为战争时期的中国提供了后方,为和平时期的中国提供了川菜。
七九年五月,川菜大师在香港表演
1950年,成都解放。社会主义改造运动随即展开,全社会实行公私合营。成都市把原来的3千多家餐馆,进行了合并、撤销和搬迁,组建成大约3百家餐馆,并且成立了一个行业工会,叫“饭菜面食业工会”。后来,这个工会改组成饮食服务公司,统一调配餐馆、厨师和烹饪原料。这种国营的格局,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50年代最闪亮的川菜明星是调往北京乃至国外的厨师。
这是一张中国人都很熟悉的照片。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的身份介入国际事务。会议期间,周总理用川菜宴请了各国要员和名人,卓别林也在应邀之列。
甘国清,四川成都人。50年代以后在中央军委工作,长期负责给元帅们做饭。
川菜进入重大国事活动,始于五十年代。当时,川菜是国宴的一部分,除接待外宾以外,还用于国内的重大庆典。据说,每年国庆节检阅以后,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的领导同志,都要会一次餐,而每次会餐,吃的都是川菜。
史正良
五六十年代的四川,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期。对穷家小户的孩子们来说,厨师这一行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可以吃饱饭。中国烹饪大师、国家特一级烹调师、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史正良就是其中之一。
曾其昌,中国早期的特一级厨师,中国烹饪大师,1985年以后基本旅居海外,如今是美国新泽西一家川菜馆的厨师长。他的学徒生涯,始于六十年代。
川菜包括菜肴、火锅、小吃,总共有7000多道菜,25个味型。在川菜厨房里,按制作的品种,分为红案、白案,按操作工艺,分为炉子、墩子、水案等工种,号称“七匹半围腰”。史正良、曾其昌他们从头学起,一匹围腰也没拉下。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们成为了川菜领域的领军人物。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历史走到了一个重大转折点上,全国开始改革开放。川菜的大本营成都,也开始躁动起来。
80年代川菜迎来的新的发展高峰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川菜进入了继明清和抗战以后的第三次发展高峰。当时,国营餐饮企业依然占主导地位,私营企业还未萌芽,但是,人们的收入一天天增加,餐馆的生意越来越好做。最引人注目的,是成都名小吃和国营老店。
当川菜在成都全面红火的时候,向外扩张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川菜界高层人士看准了川菜的巨大潜力,制定了“走出去,把川菜推向世界”的发展战略。于是,发生在80年代初的这几件事,改变了川菜的命运,也改变了川菜厨师的人生轨迹。
1979年,一位香港餐馆老板武树清女士访问四川,时任四川省饮食公司外事科长的陆俊良抓住了这次机会。
在香港打响了,也就在东南亚打响了。很多东南亚国家的知名人士闻讯赶到香港,品尝川菜。这次香港表演,拉开了川菜大规模走向世界的序幕。
成都名小吃
一年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