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中温转变与中温转变产物.ppt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钢的中温转变与中温转变产物要点

中温相变与中温组织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系 杨善武 主要内容 中温相变的热力学、动力学、晶体学与转变机制 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 铁的特殊相变规律 如果一种金属存在面心立方和体心立方两种原子排列方式,则一般在高温会呈现体心立方结构以增熵,低温则会呈现面心立方结构以降低内能。 纯铁在结晶时呈体心立方结构,随着温度降低会转变为面心立方结构,但是继续降温至910℃以下,由于磁性作用,又会转变为体心立方结构。 纯铁在910℃以上的面心立方结构,有利于对其进行热加工,在常温呈体心立方结构保证了它的强度性能。 铁与碳,不是冤家不聚头 恨铁不成钢,有碳才成钢。 用碳还原被氧化的铁,导致碳自然溶入铁晶格中,实现了最有效、廉价的强化。 碳在面心立方的奥氏体中的溶解度比在体心立方的铁素体中的溶解度高两个数量级,这是一切热处理技术的基础。 中温相变的基本特征 中温相变,又称贝氏体相变,是过冷奥氏体在介于共析转变温度与马氏体相变温度之间发生的一种转变。 该类转变需要借助于热激活,并以形核、长大的方式进行。 中温转变可使样品的抛光表面产生浮凸。 中温转变产物包含贝氏铁素体及与其伴生的残余奥氏体(或其相变产物)。 贝氏铁素体不跨越原奥氏体晶界,存在惯析面,与原奥氏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取向关系。 贝氏铁素体内包含较高的位错密度,是典型的非平衡组织。 目前对中温转变机制尚无统一认识,有碳扩散控制的切变、自回火马氏体转变和台阶机制等不同看法并存。 贝氏体组织实用化的困难 上贝氏体组织容易得到,但力学性能不佳 下贝氏体组织性能优良,但只能在分级淬火与等温过程中得到 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得到性能优良的贝氏体是贝氏体组织实际应用的关键 如何做到既降碳,又提高强度? 结构钢主要分三大类,即:铁素体珠光体钢、回火马氏体钢和贝氏体钢 铁素体珠光体钢与回火马氏体钢的强度均明显依赖于碳含量 贝氏体钢的强度与碳含量关系不大 贝氏体铁素体的碳含量与多边形铁素体的碳含量接近 低碳情况下如何得到贝氏体 增加钢中扩大奥氏体区的元素 增加钢中限制碳扩散的元素 添加抑制铁素体形核的元素 低碳贝氏体钢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组织 铁素体类:多边形铁素体、准多边形铁素体、 魏氏组织铁素体、针状铁素体等 珠光体类:层状珠光体、屈氏体、索氏体 贝氏体类:包括上贝氏体、粒状贝氏体、无碳化物贝氏体、板条状贝氏体(贝氏体铁素体)等,下贝氏体一般不出现 马氏体类:板条状马氏体、透镜状马氏体、自回火马氏体等 富碳相:残余奥氏体、渗碳体等 低碳贝氏体钢优良综合性能的起源 板条型显微组织造成的实质性细化 贝氏铁素体的低碳含量 多种界面(板条间界面、板条束界面与原奥氏体界面)共存 多种显微组织的共存 高密度位错为第二相弥散析出强化提供了形核位置 优化中温组织的措施 微合金化与控制轧制,目的在于通过促进形核、限制长大来细化贝氏体板条束 控制冷却,目的在于得到合适的组织构成,实现最佳的软硬组织搭配 热处理,进一步改善强韧匹配 准多边形铁素体 10μm 贝氏铁素体(板条状贝氏体) Optical micrograph of quenched-inWidmanst¨atten plates 魏氏组织铁素体 SEM observations of (a) the incipient period of IGF nucleation on MnS inclusions and (b) grown-up AF on MnS inclusions (inversed image) (c) EDX analysis of inclusions indicated by arrows in (b). 针状铁素体 3D reconstructed image of a group of acicular ferrite in the specimen isothermally reacted at 570 C for 1 s. The inclusion is indicated by an arrow. (a) Optical micrograph and (b) TEM observation of microstructure after 420 s at 400 ?C (RA and BF show retained austenite and bainitic ferrite, respectively). 上贝氏体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showing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specimens obtained from various deformation parameter (deformation temperature, d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