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田野调查:田野工作者的基本修养(技艺与修养二)
田野工作者的基本修养 (续上篇 )
2014-11-30 质化研究
质化研究
每天一篇质化研究文章 ,助您提升学术研究能力。
前面谈到田野工作的一些基本程序和操作技术,现在来谈谈田野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也就是说,田野调查需要我们有怎样的知识储备,我们能在田野工作中感悟些什
么。也许是出于民俗学专业的学习,我一直认为了解民俗文化是我们认识乡土社会
、研究中国文化的根基。在座各位博士,一定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也
就是要了解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我们不能将诸如民间信仰一类的神秘文化统统地
视为西方学者眼里的愚昧和落后,一定要有一种意识,每一个文化现象的存在都是
有其内在逻辑的,因此,一定要在自己的求索中去发现,去感受,去解释。大家在
走下乡村之前,最好能阅读三本研究中国人的书。第一本是杨国枢主编的 《中国人
的心理》,第二本是文崇一主编的 《中国人:观念与行为》,第三本是李亦园主编
的 《中国人的性格》,尽管这些著作里的论文大多是二十多年前写的,但对于我们
今天认识中国人和中国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这里谈田野研究的理论
素养,是建基于对自己专业的文献和书籍的大量阅读之上的。除了发展学理论知识
的储备之外,我还想就素养问题谈三点看法。
1.殖民意识与换位思考
人类学是研究异域、研究他者的学科。我的人类学课第一讲标题是“人类学的承诺与
人类学家的漂泊”。作为一门研究族群文化的学问,人类学给世人两个承诺:其一是
要到异域他乡收集别样的人文类型,让那些遥远的族群文化,尽收在人类的知识库
当中。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承诺,人类学家才总是背起行囊,到太平洋岛屿、到非洲
部落,去收集异邦的文化;其二是把这些田野资料拿来,作为反思自身文化建构的
一面镜子。以东方文明为例,中国的八卦令西方人震惊,就那么几根筮草摆来摆去
,竟然有无数多的玄机,让西方的心理学家、人类学家不得不为之惊悚,认为这是
一种破译人类思维规律的密码。像这样的发现在使他们重新发现东方的同时,也充
分认识了自己文化的不足。
人类学是兴起于西方的学科,在西方人的世界里,非西方社会是愚昧落后的,控制
与君临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是根深蒂固的,直至1980年代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因此,
人类学田野观察的殖民色彩是浓郁的。这种惯性也直接影响了今天的发展研究。你
们和老师一起做发展项目时,骨子里是有种居高临下之感的。比如,海外资助80万
要找三个村做试验,此时80万就成了一个筹码,相对于村庄而言,你们拥有话语权
和主动权。再如,人类学和发展学缘起西方的属性,使我们往往膜拜西方的理论而
忽视了本土文化理论的提炼,这也同样是殖民色彩的另类表达。如果我们的田野工
作不能剔除这些映像的干扰,调查是很难成功的。田野产品很可能是对西方理论的
图解或某种理论模型的翻版,也就不会有自己独有的思考和创见了。所以一定要基
于本土的经验,记录你发现的事实,总结经验模式,这样你的研究才会有亮色。
2 .田野边界和问题定位
我们所谈的田野好像只是村落,也就是我所说的人类学研究的孤岛或“深庭小院”。
那么,田野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呢?作为发展研究的学者,你的事业是整个世界的发
展中国家或有待于发展的乡村。我1998年开始下田野调查,在南景村做杨庆堃先生
的追踪研究。当时只关心南景村的边界,隔一条小路的康乐村根本不在我的视野范
围之内,好像与我无关。如果你要是这样定位田野的话就麻烦了。做发展研究要立
足田野,但是要放宽视野,要通过对一个村落的调查勾连出系列的问题,要能阐释
乡村发展的共性问题,否则学科意识就淡化了。2005年,我重访南景村,回来后写
了一篇“人类学追踪调查的虚与实”,探讨田野点是虚的还是实的。我2001年离开广
州的时候,广州还没有地铁,等我重访的时候,广州的地铁已经开通了。下火车坐
二十分钟地铁就到那南景村村口的牌坊了,当时我觉得新奇、快活,但走上来之后
就是一片的茫然。我们应该如何来定位田野呢?今天我们再把田野定位成乌苏里江
畔的那一个小村子,似乎有点落伍了,虽然地方性知识由此而来,但是田野之外的
思考应该远远大于它,这就需要大家在阅读中进行横向的对比了。我的这篇论文第
一个小标题是“乘地铁到田野”,这种想法受当时看到的一篇论文的启发,它的标题
是“你不能乘地铁去田野:地球村时代的认识论”,我的标题是与之对应的。地铁跟“
发达”、“都市”、“现代”这些词联系在一起,跟落后的、蛮荒的似乎不搭界,但是我
竟然乘地铁去下田野,这不值得思考吗?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学科视域的问题。
我们要走出传统的圈圈,来思考学科研究取向背后更为本质的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办公楼空调系统的高效维护方案.docx
-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第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数学试题(原卷版).docx VIP
-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第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数学试题(解析版).docx VIP
- 《利用本地农村乡土资源助推美术教学的研究》研究报告.doc
- 市委党校物业管理服务总体方案.doc VIP
- 国有企业合规管理办法.pdf VIP
- 2024《盒马鲜生冷供应链物流成本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11000字.docx
- 机器视觉软件:Basler二次开发_(3).Basler相机驱动与SDK安装.docx
-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下册单元任务与人文主题 复习梳理.docx
- 2019年重庆市高职分类招生考试(中职类)药剂类真题.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