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宗羲与理学史体系之建构
黄宗羲与理学史体系之建构 北宋中期兴起的新儒学――理学,或称道学和圣学,它重新阐释了儒学传统,着重探讨儒学的义理,形成了新的儒家学说。新儒学派为了儒学的纯正,将辞章之学和训诂之学的儒者排斥于儒林之外,以为义理之学才是真正的儒学。新儒学的创始者之一的伊川先生程颐说:“今之学者歧而为三,能文者谓之文士,谈经者泥为讲师,惟知道者乃儒学也。”他将当时的学者分为三类,认为汉唐以来的经师和唐代古文运动以来的文士,他们皆非儒者,唯有深知儒家之道的理学家才是真正的儒者。明道先生程颢谈到文士与儒者的区别说:“学者须学文,知道者惟进德而已。”学者求学问,了解事实;知道者关注个人道德修养,学习古代圣贤立身处世,增进道德。新儒学派在宋代迅速发展壮大,理学成为时代思潮,并在南宋后期上升为统治思想。理学家们特别注重内圣成德的道统传承,认为儒家之道在孟子之后失传,自北宋濂溪先生周敦颐等才发现了儒学不传之秘,承继了儒家道统。因理学家提倡讲学之风,强调师承渊源,于是在南宋后期理学成为统治思想时,他们建立了新的道统。理学大师朱熹的弟子熊节的《性理群书句解》,受到其师《伊洛渊源录》的启发,列出理学家传道的派系渊源。黄?衷凇妒ハ偷劳炒?授总叙说》里总结儒家道统承传关系: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周敦颐、二程、朱子。宋以后的理学家们皆宗奉此儒学传统。明代末年孙奇逢著的《理学宗传》较详而系统地纪述宋明理学十一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陆九渊、薛?u、王守仁、罗洪先、顾宪成的宗传系统。这样,儒学道统在理学发展中得以承传,渊源有自。在理学家的观念中,理学即真正的儒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1610―1695)的儒学观念源于明末理学家刘宗周。他从刘宗周学习理学,继承了理学家的道统。刘宗周字起东,浙江山阴人,曾讲学蕺山,也称蕺山先生,有《刘子遗书》与《刘蕺山集》传世。其学远绍程朱,近宗王阳明之学。刘宗周于明代崇祯八年至十四年(1635―1641)在家乡闲居讲学时,黄宗羲已是壮年,邀约名士数十人前往受业,自此深得蕺山之学。理学家们特别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讲求为学的工夫,以主诚、持敬、致知或穷理,作为道德修养的门径,它们是各家传授的心法。明代中期以来,王阳明的心学盛行,成为理学的一个支派。王阳明提倡“致良知”,以为每个人皆自然存在判断事物善恶是非的天赋能力,道德伦理的标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这发展了孟子的“良知”说。《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阳明以“致良知”为进入圣学的门径,在当时具有反对权威学说的意义。刘宗周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于崇祯十二年(1639)从王氏著作中辑出要语三卷为《传习录》,以传阳明之学。他说:“先生特本程朱之说而求之,直接孔孟之传曰致良知,自此人人皆知吾之心即圣人之心,吾心之知即圣人之无不知,而作圣之功,初非有加于此也。”刘宗周虽接受王学,却主张以“慎独”为入德之门。《中庸》第一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是故君子戒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此是认为学习儒家之道,应以戒惧的心理遏止人欲,才能对道持专一的态度。刘宗周乃是理学之儒,他的慎独宗旨及理学观念,皆对黄宗羲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黄宗羲理解的儒学实即“理学之儒”,以“知道”“进德”为儒学的宗旨,承继了自宋代以来理学家所传的儒学道统。因此他反对《宋史》从“儒林”列传中分列出“道学”:
以邹鲁之盛,司马迁但言《孔子世家》《孔子弟子列传》《孟子列传》而已,未尝加“道学”之名也。《儒林》亦为传经而设,以处乎不及为弟子者,犹之传孔子之弟子也。历代因之,亦是此意。周、程诸子,道德虽盛,以视孔子则犹在弟子之列,入之《儒林》,正为允当。今无故而出之为《道学》,在周、程未必加重,而于大一统之义乖矣
道学――理学是宋代新出现的儒学派别,《宋史》在《儒林列传》之外别立《道学》是符合学术发展实际情况的。黄宗羲之所以反对,是因坚持其理学观念,认为只有理学才是真正的儒学。北宋中期兴起的新儒学派原称道学,在南宋中期发展为理学与心学两派。明代末年言心学的学者不去读书穷理,言理学的学者又专注于章句训诂。因此黄宗羲主张严格以理学宗传为线索以认定儒学,将心学从理学中分出。理学家最讲求道统,将理学从中国传统学术中分别出来,然而从学术的发展来看,汉唐的许多儒者同时又是著名的文章大家,特别是宋代以来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和三苏等学者皆以文章称著,而理学家则于文章方面相形见绌。这在明代末年因有“学统”之争,它涉及儒者与学者、文章家的区别。关于这个问题,黄宗羲认为:
余近读宋元文集数百家,则两说似乎有所未尽。夫考亭(朱熹)、象山(陆九渊)、伯恭(吕祖谦)、鹤山(魏了翁)、西山(真德秀)、勉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