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黄河决溢对黄淮平原经济发展的影响.docVIP

明代黄河决溢对黄淮平原经济发展的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黄河决溢对黄淮平原经济发展的影响

明代黄河决溢对黄淮平原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 要:黄淮平原位于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部黄河以南及安徽省、江苏省淮河以北,是华北平原的南部。明代为保证南北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畅通,人为抑止北流,造成黄河改道决溢频发,几乎无岁不灾,灾害范围之大遍及黄淮平原,对黄淮平原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漕运受阻,农业受损,城镇遭淹。官民采取了应对黄河决溢的一系列有效措施,改变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环境,促进了黄淮平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明代;黄河决溢;黄淮平原经济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12-0107-05 明代为保证南北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畅通,人为干预黄河流向,造成黄河改道决溢频发,几乎无岁不灾,灾害范围之大遍及黄淮平原,对黄淮平原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本文所谈的黄淮平原包括今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部黄河以南及安徽省、江苏省淮河以北的区域,属于华北平原的南部。目前,学界尚无专文探讨明代黄河决溢对黄淮平原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深化区域生态环境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不当之处,祈请方家指正 一、黄河决溢对漕运的阻碍 明代南北京杭大运河的漕运是明王朝的主要经济命脉,黄河是漕运能否畅通的重要保证。而明代黄河改道决溢严重影响到漕运的正常进行。笔者根据文献记载,就黄河改道决溢对漕运影响的时间、地点的不同,以弘治十八年(1505)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洪武元年(1368)至弘治十八年为前期,正德元年(1506)至崇祯十七年(1644)为后期 明代前期影响到漕运畅通的大的黄河决溢有:洪武二十四年四月黄河在河南开封府辖县原武黑洋山决溢,造成贾鲁河故道淤塞不通,继之黄河在山东兖州府的曹州、郓城之间的两河口决溢,“漫东平之安山,元会通河亦淤”①;正统十三年(1448)秋,黄河在北岸的河南卫辉府辖县新乡八柳树决口,“漫曹、濮,抵东昌,冲张秋,溃寿张沙湾,坏运道,东入海。徐、吕二洪浅涩”②;景泰四年(1453)秋七月,山东兖州府寿张县“沙湾河决,水皆东注,以致运河无水,舟不得进者过半”③;弘治二年五月,黄河大决于开封及封丘金龙口,冲入张秋运河。据奉命治河的白昂在弘治三年报称,这次决口后“水入南岸者十三,入北岸者十七”。“北决者,自原武经阳武、祥符、封丘、兰阳、仪封、考城,其一支决入金龙等口,至山东曹州,冲入张秋漕河。”④ 明代前期黄河多在北岸决口,以北流为主,北流的一支横穿黄淮平原西北的张秋运河后,东流入海,破坏了张秋运河的正常漕运。同时,也影响到徐州以南的运河水量,因徐州以南的运河是借助于黄河行运的,黄河北决使徐州以南运河水量有时减少到难以行船的程度。为解除黄河北岸决溢冲向山东张秋运河,明政府一方面在黄河南岸疏浚颍河、贾鲁河等河道,分流黄河水势,一方面在黄河北岸大筑堤防。经治理后,筑塞了张秋决口和黄陵冈、荆龙口等口门,堵塞黄河北流之路,并在北岸修起了数百里的长堤,筑起了阻挡黄河北流的屏障,大河“复归兰阳、考城,分流径归德、徐州、宿迁,南入运河,会淮水,东注于海,南流故道以复”。⑤黄河又南行故道,张秋运河遂无溃决之患 明代后期黄河决溢的导火线是黄河一支流由涡河入淮河,至弘治十八年,“河忽北徙三百里,至宿迁小河口”,于正德三年(1508),“又北徙三百里,至徐州小浮桥”。正德四年六月,“又北徙一百二十里,至沛县飞云桥,俱入漕河”。此时,“南河故道淤塞,水惟北趋,单、丰之间河窄水溢”。⑥其中对漕运影响大的黄河决溢有,嘉靖五年(1526),黄河又“东北至沛县庙道口,截运河,注鸡鸣台口,入昭阳湖”。嘉靖六年,河决曹县、单县,再度“冲入鸡鸣台,夺运河,沛地淤填七八里,粮艘阻不进”⑦。更为严重的是嘉靖八年六月,黄河又决曹县,一支“自胡村寺东,东南至贾家坝入古黄河,由丁家道口至小浮桥入运河”,一支“自胡村寺东北,分二支:一东南经虞城至砀山,合古黄河出徐州,一东北经单县长堤抵鱼台,漫为坡水,傍古亭入运河”⑧。嘉靖十三年,河决兰阳赵皮寨,“自济宁南至徐沛数百里间,运河悉淤,闸面有没入泥底者,运道阻绝”⑨。嘉靖四十四年七月,河决沛县,“或横绝,或逆流入漕河”,“散漫湖陂,达于徐州,浩渺无际,而河变极矣”。⑩上下百余里运道全淤。到万历五年(1577)八月,黄河在宿迁与桃源之间的崔镇决口,“宿、沛、清、桃两岸多坏,黄河日淤垫,淮水为河所迫,徙而南”B11,致使淮河南北的“高、宝、兴、盐、山、清、桃、宿等处,田庐荡溺,正河浅涸,转运艰辛”B12。此时,黄河决溢影响到淮河南北的漕运,致使“转运艰辛”。万历三十一年,“河大决单县苏家庄及曹县缕堤,又冲沛县四铺口太行堤,灌昭阳湖,入夏镇,横冲运道”B13,严重威胁着漕运。天启六年(1626)七月,河决淮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