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翻译史——印度与西方文明.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翻译史——印度与西方文明

中国翻译史按时间序列大致可分为民族翻译、佛典翻译和西学翻译三个历史阶 段。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即明清之际开始的西学翻译,无论从规模、范围和影响的 层面及深度上,都是前两个阶段所无法比拟的。尽管这三个历史阶段的后者对前者在理 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某种继承关系 译作是一个民族了解其他民族的最好的窗口,因为在两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产 生直接影响的,多数是翻译而不是原著”。①1920 年3 月14 日毛泽东在致周世钊的信 中说:“看译本较原本快迅得多,可于较短的时间求到较多的知识”。②译本使近代中 国人超越了本民族、本地区、本文化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了新的见闻、激动、感悟、灵 智与启迪,使他们开始了从狭窄的地域史走向辽阔的世界史的心路历程。对于译作重要 性的认识,在近代中国莫过于曾经从事过翻译活动的大学者王国维了。他在1898 年3 月1 日致许同蔺的信中指出:“若禁中国译西书,则生命已绝,将万世为奴矣。”①译 作之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呢?1907 年周作人曾下过这样的论断:“一书之力,恒足以左右 人间。 在唐时有大批外国僧侣、学者来我国从事传教和译经事业,中国也有不少僧人(如 HYPERLINK /view/14742.htm \t _blank 玄奘、义净)不辞艰辛去印度游学。 玄奘(602年-664年),汉传 HYPERLINK /view/5715633.htm \t _blank 佛教史上最伟大的 HYPERLINK /view/3666993.htm \t _blank 译经师之一,中国 HYPERLINK /view/4696.htm \t _blank 佛教法相 HYPERLINK /view/48531.htm \t _blank 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 HYPERLINK /view/2874.htm \t _blank 河南 HYPERLINK /view/2411.htm \t _blank 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 HYPERLINK /view/143416.htm \t _blank 偃师);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至天竺学习佛教。 HYPERLINK /view/209878.htm \t _blank 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作 HYPERLINK /view/276161.htm \t _blank 贞观元年),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 HYPERLINK /view/290924.htm \t _blank 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 HYPERLINK /view/41554.htm \t _blank 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又有《 HYPERLINK /view/21256.htm \t _blank 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 HYPERLINK /view/29529.htm \t _blank 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玄奘于印度所学遂尽传至中国。他曾经斥责鸠摩罗什等古代译经家以‘达意’为原则而信笔直译之翻译法,遂提倡忠于原典、逐字翻译之译经新规则。后代译经家每以玄奘所立之定则为法式,而称玄奘以前所译之经为旧译,称玄奘以后所译之经为新译。他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内载西域、印度、 HYPERLINK /view/421527.htm \t _blank 锡兰等138国之历史、地理、宗教、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等,亲践者110国,传闻者28国。该书在佛教史学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史地、文化上,乃至于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极高之价值,至堪珍视,所以很受欧美 HYPERLINK /view/1554.htm \t _blank 日本学者重视。 从玄奘由翻译而传播的学说看来,纲举目张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纪以后印度佛学的全貌。当时印度那烂陀寺等处的佛学,已显然分为因明、对法、 HYPERLINK /view/513251.htm \t _blank 戒律、中观和瑜伽等五科。他于明科译出《理门》和《入正理论》,树立了在论议基础上的佛家逻辑轨范。于对法科,声闻乘方面以《俱舍》为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论,以及其后发展的《顺正理》、《显宗》等论,他都原原本本地传译了出来;大乘对法译出了《集论》和他的注书《杂集论》,显示对法经不同于瑜伽论的特点,并指示大小对法相通的途径。于戒律科,译传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萨戒》,并辑出《受戒羯磨》以为实行的规范。于中观科,特别译出护法的《广百论释》,以见瑜伽系贯通中观的成就。于瑜伽科,则“一本(《瑜伽》)十支(《显扬》、《庄严》等)”,差不多全部译出,如上所举,可以说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译传于中土了。 纵观中国近代学习西方文化的历程,大致上可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