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春秋时期叹的文化生成与演变
第 3 2 卷 第 10期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 10 月
Vol . 32 JOURNAL OF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Oct . 2016
春秋时期“叹”的文化生成与演变
赵运涛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北 京 100088)#
摘 要 :春秋时期的“叹”逐渐实现了“曰”的内容与“曰”的形式的分离,作 为 “曰”的 内 容 ,叹往往因为与礼结
合 ,暗含文化背景,叹的行为发出者即是当事者本人,其 维 护的主要是与“叹 ”相 关 的 礼 ,其 所 用 是 叹 之 “常礼”;而
作为“曰”的形式,叹的行为发出者未必是当事者本人,往 往 叹 的 对 象 才 是 当 事 者 ,其维护的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
礼 ,其所用是“叹”这一行为方式。春秋时期“叹”的文化生成与演变,是以“礼”为核心,目的在于维护“礼”。
关键词:春秋;叹;礼;生成;演变
doi : 10. 3969/j . issn . 2095 - 5642.2016.010.113
中图分类号 :1206.2; K2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2095-5642 (2016) 010-0113~04
春秋时期,君子们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叹的“常礼”,《国语•楚语下》记载蓝尹臺的话说,“吾闻君子唯独
居思念前世之崇替,与哀殡丧,于是有叹,其余则否。君子临政思义,饮食思礼,同宴思乐,在乐思善,无有叹
焉。” [1]525礼仪制度规定春秋时期君子可以有叹的行为情景是“独居思念前世之崇替,与哀殡丧”,如《论 语 •
先进》:“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左传•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丘卒。公诔之曰:‘旻
天不吊,不愁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2]1698《礼记•檀弓上》记
载鲁哀公的诔辞内容与《左传》不大相同:“鲁哀公诔孔丘曰:‘天不遗耆老,莫相予位焉。呜呼哀哉,尼
父! ’ ”[3]但二者所记叹词则相同,可见,当时或存在着“叹”行为共同的仪式化的文化背景。
最初,“叹”作为一种呼唤,是仪式的一部分,到了春秋时期,叹词则逐渐仪式化,即形成了社会普遍认同
的“叹”的“常礼”。而当事者对这种“常礼”有意地违背就可引起他者的注意,注意到自己有“忧”,如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冬,梗阳人有狱,魏戊不能断,以狱上。其大宗赂以女乐,魏子将受之。魏戊谓阎
没、女宽日:‘主以不贿闻于诸侯,若受梗阳人,贿莫甚焉。吾子必谏!’皆许诺。退朝,待于庭。馈人,召之。
比置,三叹。既食,使坐。魏子曰:‘吾闻诸伯叔,谤曰:“唯食忘忧。”吾子置食之间三叹,何也?’同辞而对曰:
‘或赐二小人酒,不夕食。馈之始至,恐其不足,是以叹。中置,自咎曰:“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是以再叹。
及馈之毕,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厌而已。’献子辞梗阳人。”[2]1497这件事《国语•晋语九》中也有记
载,阎没和叔宽为了向魏献子进谏,故意在吃饭的时候“叹”,以此便可引起魏献子的注意,且使魏献子知道
二人定是有忧,而之所以能引起魏献子的注意,正是因为二人违背了当时众所周知的“叹”的“常礼”,即魏献
子提到的“谤曰:唯食忘忧”,“人有言曰:唯食可以忘忧”,《礼记•曲礼上》也记载说:“当食不叹”。“叹”作
为“曰”的内容,在生成文本中,是有文化意义的,文化内容的存在,有意识的违礼而叹,才可引起他者的注
意,目的在于呈现叹之“礼”,强调叹之“礼”。
春秋时期,在“君子临政思义,饮食思礼,同宴思乐,在乐思善,无有叹焉”这一叹的“常礼”文化背景下,
如果有意违礼而叹,除为了引起他人注意到自己有所“忧”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表达自己“忧”之深,
“忧”之深是因为有所怀,有所思,而此时“礼”已不足节制,“常礼”的存在,反能衬托出其忧深,其情真,其所
来 收 稿 日 期 :2016-07-01
基金项目: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1601121e l )
作者简介:赵运涛(1988— ),男,河北廊坊人,博士研究生,研 究 方 向 :古典文献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