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pdf
第28卷第4期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V01.28No.4
2016年 8月 JournalofGuangdongInstituteofPublicAdministration Aug.2016
论 “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
吴灿新
(广东行政学院 哲学教研部,广东 广州 510053)
摘要 :创建生态文明是全球 当代必然选择的发展之路 ,创建生态文明应 当发掘 中国传统文化的
“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其最高的价值取向是 “和谐”,这种和谐
包括天地 自然的和谐、人与 自然的和谐等。“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天人一体、天人和谐、天人相爱等
理念,它是创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富矿。
关键词:天人舍一;生态和谐观;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B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6)04 3—04
DoI:10.13975/j.cnki.gdxz.2016.04.014
生态危机是当前世界面临的最严重的生存危机,解决这一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创建全球范围内的生态文
明。生态文明主要包含生态环境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和生态意识文明。在这四项生态文明要素之
中,生态意识文明起着先导的关键作用。只有在生态意识文明的先导之下,人类才能进一步地去创建生态环境文
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由于历史发展、文化样式、生活方式的不同,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生态意识文
明必然会呈现出多样性,当代中国正在创建的生态意识文明,除了其现代性之外,还必然有其鲜明的民族性。这
种民族性的重要渊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
一 、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其渊源可追溯到神话传说时代。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天地之间
有条通道 (高山或神木)供人神上下交通。据 《淮南子 ·地形训》说:昆仑山是 “上通于天”的神山,建木则
是 “天地之中”的神木 ,以供 “众帝所 自上下”交通 “天地”…。到了周朝,“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开始明晰
起来。 《周易》通过对天地 自然的考察,感悟人伦,形成了浑融一体的 “天人合一”思想观念。 《周易 ·泰卦》
言:“天地交泰,后以财 (裁)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_2I2,认为遵循 自然规律,顺应天地万
物和谐发展之道,民众才能得以保佑。《周易 ·系辞上》又说 :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
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
遗” ,强调了天人之间相通 同一的关系。 《周易 ·乾卦》还说: “夫 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 日月
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_2_2嘶这是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讲的也
就是 “天人合一”的思想。
到春秋战国时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基本形成。儒家创始人孔子继承了周代的 “天人合一”思想 ,清
晰地从三个不同角度探讨了 “天人合一”:一方面,在孔子看来,自然之 “天”养育万物生长,何其伟大,人应
效法于天,爱护一切生命与万物。《论语 ·阳货》说: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_3J2”另一
方面,在孔子看来,道德之 “天”是人伦的根本依据,人道必须合乎天道。 《论语 ·泰伯》说: “唯天为大,唯
尧则之。” 此外,在孔子看来,主宰之 “天”决定人的生死祸福,人必须顺应天意。 《论语 ·八佾第三》说: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 ·颜渊第十二》又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311~。
收稿 日期:2015—04—11
作者简介:吴灿新 (1953一),男,广东恩平人 ,广东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伦理学。
93
孟子重点发展了孔子的道德之 “天”的认识 ,把道德之天与道德之人统一起来, 《孟子 ·尽心上》认为:
“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
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