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地质科学.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质科学

地壳 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5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演化简史太古代(距今约25亿年之前)太古代是地质年代中最古老、历时最长的一个代,即原始地壳以及原始大气圈、水圈、沉积圈和生物的发生、发展的初期阶段。总的来说,太古代是原始地理圈的形成阶段,陆地是原始荒漠景观,水域是生命孕育和发源之地。当时地壳与宇宙之间以及和地幔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比后来任何时候都强烈得多。元古代(距今25亿—6亿年前)古生代(距今6亿—2.3亿年前)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石炭、二叠纪的各大陆都分布以蕨类为主的大森林,成为地质历史上重要的造煤时期。各地质时代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合,对地理环境带来很大的变化:大陆分裂引起海侵,大陆合并引起海退;对生物演化也有重大的影响。自寒武纪以来大陆的分合和海生无脊索动物科数增减变化的对比情况。中生代(距今2.3亿—7千万年前) 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中生代各地都有强烈的造山运动,欧洲有旧阿尔卑斯运动,美洲为内华达运动和拉拉米运动,中国为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新生代(7千万年前—现在)新生代包括老第三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是距今最近的一个代。特别重要的是在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这是地球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人类经过复杂的发展过程之后,又逐渐成为干扰、控制和改造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第四纪又被称为“灵生代”。地壳最厚和最薄的地方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地壳最厚的地方,厚达70千米以上;而靠近赤道的大西洋中部海底山谷中地壳只有1.6千米厚;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东部深海沟的地壳最薄,是地球上地壳最薄的地方。地壳中的元素   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有108种元素,其中92种元素以及300多种同位素在地壳中存在。   在地壳中最多的化学元素是氧,它占总重量的48.6%;其次是硅,占26.3%;以下是铝、铁、钙、钠、钾、镁。丰度最低的是砹和钫,约占1023分之一。上述8种元素占地壳总重量的98.04%,其余80多种元素共占1.9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但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则要首推铝了。 铝占地壳总量的7.73%,比铁的含量多一倍,大约占地壳中金周元素总量的三分之一。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全球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位于我国西南边疆的喜马拉雅山,就是三千多万年前由南面的印度板块和北面的亚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而形成的。定向性非平稳性反对称性在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向斜,一种是背斜。从形态上看,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因此,从地形的原始形态看,向斜成为谷地。但是,由于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经长期侵蚀后反而可能成为岭,相应的背斜却会因岩石拉张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石油、天然气、地下水三者比较,天然气的密度最小,石油次之,水的密度最大,且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即储水 相反,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背斜处适合建隧道。因为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受力集中于中心。所以,同一平面上各点受力不均匀,不宜修建铁路、隧道等工程。背斜向斜如何区分   一般的是“向斜成山,背斜成谷。”   当岩层弯曲方向相反时,要用以下方法判断:   向斜:指的是岩层向下弯曲,主要的判断方法是内新外老,在一水平面上,中间是新岩层,而两边是老岩层。   背斜:指的是岩层向上弯曲,主要的判断方法是内老外新,在一水平面上,中间是老岩层,而两边是新岩层。   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井位置。    ?? ?? 两侧被高角度断层围限﹐中间下降的槽形断块构造。多指大﹑中型的构造﹐大者延长可达数百公里。地堑常成长条形的断陷盆地﹐其边界可以是平直的﹐但更常见的是折线状边界﹐一般由多条高角度正断层联合而成。仅在一侧为断层所限的断陷﹐称为半地堑或箕状构造。    ?? ?? 与地堑相对应的另一种构造是地垒。地垒是两侧被断层围限﹐中间上升的断块构造。其边界断层一般也是高角度正断层。地堑与地垒常伴生,相间排列﹐则形成盆岭构造﹐如美国西部的盆岭区。   地堑大多发育在地壳受拉伸地区。在水平拉张作用下﹐地壳在垂向上减薄﹐在上部形成两组剖面上共轭的高角度正断层﹐其间的地块下降﹐就形成地堑。在两个倾向相背的断层中间则形成地垒。地堑常与沉积矿产﹐尤其是煤和油气藏等密切相关。著名的地堑有欧洲的莱茵地堑﹐中国晋陕的汾渭地堑等。 地堑在地形上常表现为断陷谷地,如汾渭地堑就形成汾河谷地与渭河平原(谷地)。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