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篇 社会态度.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社会态度 /w_19rraz0d8h.html 塞翁失马 WHAT MAKES YOUR LIFE 100% ? 什么使你的生活变得非常满意?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 二、态度的功能:认知、情绪、动机(p256) 1、认知:为个体行为反应提供具体信息 2、情绪:与态度一致否带来不同情绪 3、驱使人们趋向或者逃离某些事物。 第二节 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 (一)讨论: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的关系? 例: 1.社区调查时,有90%的居民认为保护社区内的环境必须从每家每户做起,但当要求他们把垃圾放到新的指定地点而不能再放到楼门口时,有70%的人表现出极大的不满,40%的人拒绝合作。 2.又有老师要补课,最近课太多了,几个同学讲好了坚决一起不去,到补课时,他们真得都没去。 3、旁观者效应(案例链接)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发生一起劫案,一位22岁的打工青年在看到有人持刀行凶的时候挺身而出,赤手空拳与歹徒搏斗,不幸被刺身亡,而犯罪嫌疑人潜逃。然而,这起令人感动的事件背后却隐藏着这样一个冷冰冰的事实――“当时围观的人特别多,大家看歹徒手持尖刀刺倒一老一少后,都不敢上前,整个犯罪过程当中没有一个人上前帮忙。” 在紧急事件中由于有他人在场而产生的对救助行为的抑制作用。旁观者人数越多,抑制程度越高。产生原因主要有:由于众人在场,社会责任被分散;个人不能确定该怎么做,想看看在场其他人怎么做,而其他人也有类似想法,等等。 危机现场中人数愈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反而愈少。此现象为旁观者效应。 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 一致性:如有爱慕某人的态度,就会产生追求某人的行为;有热爱父母的态度,就 会有孝顺父母的行为。 不一致性:理查德·拉皮尔实验 30年代初,绝大部分美国人对亚洲人持有负性种族偏见。为了研究这种偏见的影响,Lapiere教授邀请了一对来自亚洲的年轻夫妻驾车做环美国旅行,观察他们所经过的旅馆和饭店的老板会不会以他们对亚洲人的偏见而拒绝接待这对夫妻?结果在三个月的旅行中,他们经过66家旅馆,只有1家拒绝让他们住宿,而184家饭店没有一家拒绝他们用餐,后来LaPiere教授又给他们经过的旅馆与饭店写了一封信,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待亚洲人。结果在128封回复的信中,90%说他们不会接待。很显然,他们的态度与行为发生了矛盾。 该项研究可以得出了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有时候并不是一致的。 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分析P257 ??第一,同一对象总具有多种属性与特征,当个体对某对象的某种属性持肯定态度而对其另一种属性持否定态度时,就会导致不同的行为 ?第二,个体行为除了受态度的影响之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当时情境的影响。 第三,个体的态度不应以口头表示为标准,由于心理结构的复杂性,个体行为往往受多种态度所制约,口头表示往往是不甚可靠的态度。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顺从: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得与别人一致,而对客体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是表面的,多受奖惩原则的支配。 认同: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与之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与之一致的态度。 内化:即内在化。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 二、态度形成与转变理论 1、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p265 由海德等人提出。它涉及一个人和两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关系。他认为,P-O-X形成的三角形是一种情感关系,即好感或反感态度。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有缺陷的不平衡关系。在图解中,平衡的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关系的结构必须三角形的三边符号乘为负。他认为,在不平衡关系的任何一种情形中,人们都企图改变某一项而使之恢复平衡关系。 “P—O—X”模型 P和O为两个人(其中P为认知的主体) X为P和O所认知的一个客体,可以是一种现象、东西、观点等。 应用: 平衡理论运用“最小努力原则”来预计不平衡所产生的效应。就是说,个体将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结构。 平衡理论说明,在一定的情景中,有许多解决不一致的途径。 2、认知协调论 P266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基本假设)是: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平衡而协调的系统,如果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就会引起心理上的不适感,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改组,产生改变这种状态的趋势,以便恢复协调。 认知失调:指某人在作出决定、采取行动或接触到一些有违原有信念、情感或价值的信息之后所体验到的心理冲突状态。 L·费斯廷格 马加爵的遗书 马加爵(1981年5月4

文档评论(0)

xuefei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