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摘 要】《美学》是高校人文学科的公共课之一,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坚持将“学以致智”与“学以致用”相结合,将美学理论知识同社会实践发展、个体需要相结合,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及方式等环节,对《美学》课程进行改革已然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美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及方式;问题及对策
“没有开设人文学科课程的大学,就不能实行培养世界公民的教育。换句话说,培养世界公民的大学,应在专业课之外为所有的学生开设一些文科共同课。”[1]《美学》课程就是这类人文学科公共课之一,在整个人文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载体。加强《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品位,有利于陶冶大学生的人文情操,有利于促进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精神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新型素质人才。尽管当前《美学》已成为一门学科特色鲜明、理论积淀深厚的课程,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美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美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可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理论性强,课堂气氛不活跃;二、教学方法陈旧,亟待革新;三、美学理论“无用论”的普遍存在问题;四、课堂出勤率不高。针对以上病症,我们应将美学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对美的热爱”,对社会美、生活美、个体美的向往,以此引导学生去感知、理解、体验美。并围绕这一目标,对美学课程的内容体系和具体教学模式进行以下几方面精心设计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当今国内《美学》理论著作和教材众多,如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原理》、瓦迪斯瓦夫》教学的老师不难发现,这门课理论性强,师生间互动甚少,互动也困难,教学气氛较生硬,不活跃,这极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吸收。同时,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学以致用”――是否直接有助于就业――这一直接现实功利目的的影响,在学生中滋生了美学理论“无用论”的思想偏见,“学以致知”、“学以致智”逐渐式微,许多大学生的学习过于跟着市场走,跟着经济走,这些观念对于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并无裨益,也不利于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由上可见,《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满足学生情、志、意需要的结果。但凡迈进高校校园的大学生,缺乏的不止是学习能力,更是思辨能力、科学地审视问题的智慧。因此,《美学》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应将“学以致智”与“学以致用”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同社会实践发展、个体需要相结合,以理论内容为基础,以美的呈现为平台,在社会的文化语境之下,引导学生学会诗意的思。以此理念为基础,《美学》课程内容的改革应有“增”有“减”。“减”的是直接的、生硬的理论灌输,删减纯理论性教学及相关课堂教学内容,对于那些学生接触不多,但在美学理论中却极为重要的观点、概念和思想,如“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有意味的形式”、“陌生化”等重点内容,仅做扼要介绍。“增”的是能将理论与学生个体需要、时代发展有机结合的内容。学生个体需要应从情、志、意三层面展开,美、美感的理论出发点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对美的体验、感悟、审视能力亦是当今大学生所应具备的素养与智慧。“尽管他们都有一些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经验,但他们中很少人对美及美的问题进行过认真思考。对此,首先需要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在他们进人审美境界并给予适当的激励之后,相信他们会自觉去阅读、思考教材上已讲得足够详细的理论。”[2]学生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欣赏、体悟,可以深刻体悟到艺术作品之美,将艺术形象同广袤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图画中不断体悟并提升审美情趣与品位。如引导学习欣赏名画《格尔尼卡》,让学生感知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的画风,想象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惨景,体悟作者在绘画中所表现的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愤怒和呐喊,让学生在艺术的殿堂中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向往和平的价值观,陶冶情感、培养意志。个体的发展绝不应该、也不能脱离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代,中国时代发展立足于21世纪,放眼世界,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过程是漫长的、复杂的、艰巨的,充满着各种困难和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紧靠科技的进步是无法完全实现的,也需要我们运用哲学的观点、科学的方法以及动态化的视角,不断探索中国发展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这就更需要我们从以往优秀的思想理论中来汲取养料,而《美学》课程中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毛泽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2急诊胸痛心血管标志物联合检测专家共识(全文).pdf VIP
- 2025年四川高处安装、维护、拆除作业_特种作业证考试复习题库资料(含答案).pdf
- 临床医学专业水平测试评分表.pdf VIP
- 2024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化学真题卷(含答案与解析).pdf VIP
- 《三位数乘两位数》大单元教学设计 (1).docx VIP
- 2024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数学真题卷(含答案与解析).pdf VIP
- 生如夏花小清新模板(含音频+视频).pptx VIP
- 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客至》优质课一等奖课件28张.pptx
- Sysmex XN-1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pdf VIP
- 2025安全生产月主题宣讲课件.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