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日志存在的问题及矫正
新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日志存在的问题及矫正 撰写教学反思日志是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然而,现实中往往是新教师不善写、不乐写,甚至不愿写。笔者通过近十年的观察发现,问题症结在于他们感到教学反思日志在其身上并未表现出该有的功效。要是他们一踏上教师岗位便能撰写出比较优质的教学反思日志,状况将截然不同。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剖析他们在反思中出现的“漫无边际、面面俱到、冠履倒置、隔靴搔痒、浅尝辄止”等不当现象,以期探寻撰写优质教学反思日志的策略
一、 漫无边际
即撰写教学反思日志缺少主题。它往往以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的方式呈现,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构思不缜密,随感而发,率性而述。整篇教学反思读下来,或想说明问题却未阐述清问题的内容,或想阐明观点却未凸显鲜明的观点,或想表达见解却未呈现明确的见解……总之,没有分明的中心论点
【案例】这节课,学生反应平平,与之前实习时上的精致课有较大出入,没有达到我自己心目中的课堂。这一点,我表示非常的遗憾与自责……我觉得要成为一位能上好课的语文老师并不是一件易事……通过这几天的教学经历,我的最大感悟就是――好好备课,好好上课,任重而道远
【诊断】作者想说明问题,但由于没将教学中的问题归结清楚,因而,呈现出的问题纷繁芜杂,其实就是把自己的教学感受不加甄选地全部呈现了出来。这种反思,既未能聚焦,也无法解决问题,感受过了也就过了,反思成了一种形式――为反思而反思。如此反思,违悖了教学反思日志的目的――沉淀规律,以至于反思漫无目的,成效大打折扣
【矫正】依诊开方,明确教学反思日志的目的――沉淀规律――当是关键。可在开学初,在不同场合,由不同角色的骨干教师阐述教学反思日志沉淀规律之目的,使之带着明确的目的开启反思之旅。怎样沉淀规律呢?以聚焦问题或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与归宿,具体做法是:自备课伊始便做足充分的准备;上课时,针对备课时自认为亮点或劣点处展开有目的的思考,当与备课所预设的一致时便做正面剖析,当与备课所预设的相悖时便做反面剖析,这样,一切有序推进,逐步深化。之后,一方面日积月累沉淀规律,另一方面发挥已沉淀规律的听诊把脉、纠错正偏作用,两者交融进行,彼此生发
在时间的见证下,随着一篇篇新教师教学反思日志的夯实,及良好反思习惯的逐步形成,其反思的目的会愈撰愈明
二、 面面俱到
即撰写时过分关注所有方面,重点不突出。如在反思时,由于困惑重重(观点或见解颇多),怕挂一漏万,舍不得放下,遂全部呈现;或暂存思想“作祟”,先将问题全部呈现,留待日后逐步思考解决。结果问题一样都未解决,观点(见解)一样未沉淀
【案例】下午连着3节课。第一节上《我们是哪儿来的》,原以为这个自己还能勉强糊弄。孰料现实那么骨感,没有好的组织语言,没有丰富的相关知识,堆砌的课堂让我和同学们都在期盼着下课铃声的到来。我知道这不能怪孩子们,是我课前没好好准备,是我对不起他们。第二节教学四年级科学,四年级同学已经有了学业的压力,适应了课堂的纪律,他们做得很好,始终配合着我的课堂。尽管我没上多少内容,只是让他们写写作业,再随便聊了几句,可是他们却很体谅我。第三节回到自己班级上课,教孩子们做眼保健操,很惭愧自己都做得不太标准,却要教授他们,真的是误人子弟呀
【诊断】新教师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想以最快的速度破解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所以,当这三节课都存有困惑时,她便想去一一解决。但是,她分明未拎清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不要说三节课,连一节的都未拎清,更遑论解决之策了。于是,她只呈现了头脑中最真实的、原始的想法,问题还是问题。如此反思课堂,哪还有反思的味儿,它只是把自己当时课堂教学的全部感受直白地呈现出来罢了,至于诊症与破症的思考,一概未作结论。如此反思课堂,教师一直在教学表象上徘徊,即便能解决困惑亦只是见招拆招,而难以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迁移策略
【矫正】遵循大道至简的理念,秉承“少则得,多则惑”的思想,教师选择反思内容时舍面取点,只盯教学的一个点――最好是备课时自认为的亮点或劣点,可以合并同类,可以抓主舍次,还可以是切中自己的长处或短处的……只要用着顺心,利于沉淀教学规律即可
案例中,采用同类合并法提炼出这三节课需破的共同点――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而且,这点亦是教师感受最深的,凭心而论,有话可说,有理可述),之后围绕此点继续舍面取点――选择其中的一节课去揣摩,去剖析,寻求解决之道。具体做法是:以这点为圆心,教师思前想后――对比辨析,找到症结所在;联系旧知――寻得理论支撑,使之后的演绎有底气;互相印证――增强反思的厚度与深度,让教育规律的沉淀更具牢固性。如此一课一思,思之深刻;一课一得,得之牢固
依上选择反思内容,并逐步辅之以概括提炼、归纳沉淀、迁移运用,教师遂能逐渐培养出自己敏锐的观察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