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学定量辨.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中医学定量辨

紧接着对《伤寒论》中定比辨证思想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⒃, 说明从单个病性到多个病性中量的把握是定量定比辨证思维过程的具体体现, 通过学习 《伤寒论》中定量定比思想, 可以提高临床辨证的精准度。 3. 4 对中医学定量辨证理论研究的主张 中医学是一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独特思维方式的医学, 植根于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有其自身 的发展规律。若一味强调“现代化”、“数字化”等理念, 就会使研究者机械地运用现代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解释中医学的定量辨证理论, 这样就难免会出现脱离中医理论内涵的思维推理过程, 极易导致对中医学理论的曲解和误导, 而得出一些不符合中医理论内涵和临床 实际的结论, 反而影响中医定量辨证甚至整个中医学的发展。 因此,我们主张, 着眼点不应该是现代科学方法的研究, 而是要加强中医学自身的定量辨证理论的研究, 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运用中医学思维方式, 紧密结合于临床实践。 从中医学经典医籍、历代名著和 医案中去提炼总结出不失中医学整体观、辨证观和恒动观大前提的、符合中医学发展规律的定量辨证的思维方式和具体方法等理论成果。 掌握这种思辨方法之后不断努力提高这种辨证能力, 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临床中在医师心中所获得的精准的证候量值与比例, 并不一定必须用数值表示出来, 若制定某一标准, 则难免机械僵化。因为其适应于某患者, 但未必适应于其他患者。而这种定量辨证的原则和思维方法却适用于所有的病例。 所以我们要的不是“标准”, 而是能够应变于各种情况之下均能正确、准确辨证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学习和运用这些理论成果, 可以指导我们在定性、定位正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病证的轻重( 定量) 、各个病性之间的比重( 定比) 、以及病证由轻到重由单一到多样的变化过程有一个过硬的本领去辨认。将这种定量辨证的方法掌握为举一反三的辨证本领, 才能够真正提高中医辨证的精确度, 从而制定正确的治则治法、开出更具针对性的处方, 取得更为理想的疗效。 另外,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提出的“隐证”和有的学者提出“隐结构模型”理论, 以及“治未病”和防治“亚健康”等专题, 都需要医师有体察病证最轻微状态的能力。 而提高中医定量辨证的水平, 就能提高及早识别病证的最轻微状态的能力。 因而定量辨证研究亦有利于 “治未病”和防治“亚健康”的研究。 所以中医学定量辨证理论的研究具有非常广泛的理论意义、科研意义和临床现实意义。 总之, 若要提高中医师的辨证水平和中医学的临床疗效, 必须加强定量辨证理论的研究和运用。但是研究的着眼点不应该在于盲目地借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而是重点从中医学理论体系之内所固有的定量辨证的传统思维与方法中提炼和总结此方面的理论成就。 这样才符合中医理论的基本内涵和中医学的思维特点与发展规律, 才能真正总结出能够为中医临 床所利用的理论成果, 才能真正促进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并且具有如前所述的更为广泛的意义。 参考文献: [ 1] 刘玉良, 李其忠. 论《伤寒论》辨证论治中的程度表达和定量辨证[ J] .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8, 42( 1) : 54- 56. [ 2] 王昌恩, 庞宗然, 刘屏, 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0~ 2004年受理与资助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情况分析[ J] ,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5, 3( 1) : 9. [ 3] 龚燕冰, 倪青, 王永炎. 中医证候研究的现代方法学述评( 二) [ J]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30( 1) : 5- 8. [ 4] 卓同年. 论中医量化建模的泛系模式[ J]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8, 4( 1) : 18 20. [ 5] 李建生, 胡金亮, 余学庆, 等. 基于神经网络的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模型探索[ J] .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5, 20( 3) : 6- 8. [ 6] 王学伟, 瞿海斌, 王阶. 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定量诊断方法[ J]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28( 1) : 4- 7. [ 7] 刘士敬, 杨维益. 中医内科脾气虚证型量化诊断标准研究 [ J] . 辽宁中医杂志, 1996, 23( 5) : 195- 197. [ 8] 王米渠, 严石林, 吴斌, 等. 虚寒证辨证因子等级量化标准的研究[ J] . 辽宁中医杂志, 2003, 30( 4) : 249- 250. [ 9] 薛骞, 刘迅, 楼基伟. 论中医与可检测、可重复、可量化及“科学性”[ J] .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9, 23( 1) : 3- 5. [ 10] 刘聪颖, 王晶晶, 赵宇平, 等. 中医脉象长度信息的量化研究探讨[ J] . 辽宁中医杂志, 2009, 3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