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八章cd分子和黏附分子liuyanbenke
免疫细胞之间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是细胞膜分子,包括细胞表面的多种抗原、受体和其它分子 细胞膜分子通常也称为细胞表面标记(cell surface marker)。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是两类重要的免疫细胞膜分子。 白细胞分化抗原是指不同谱系的血细胞在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1982年,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国际协作组会议决定,将白细胞分化抗原命名为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CD)。 人CD的编号已命名至CD350。 常用的CD分子 与T细胞识别、黏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 与B细胞识别、黏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 参与免疫效应的CD分子 一、与T细胞识别、黏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 CD3 CD4 CD4为单链跨膜糖蛋白,胞膜外区结构属IgSF成员,共有4个IgSF结构域 CD4分子的第一、二个结构域可与MHCⅡ类分子的非多态区结合,是T细胞TCR/CD3识别抗原的辅助受体 第一个V样结构域是艾滋病毒(HIV)的受体,与HIV gp120相结合。 与T细胞识别、黏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 CD8 CD8分子是由α、β链借二硫键连接的异源二聚体。 α链V样区与MHC Ⅰ类分子非多态的α3区域结合,CD8也是T细胞的辅助受体。 CD28 与B细胞表面的B7分子(CD80/86)互为配体 产生对T细胞重要的第二活化信号 与T细胞识别、黏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 CD152(CTLA-4 ,Cytotoxic T-Lymphocyte Antigen 4) 与CD28具有同源性,对T细胞产生抑制信号。 CD154 CD154又称CD40L,表达在活化CD4+/CD8+ T细胞表面。 CD40L结合B细胞表面CD40而产生的信号,是B细胞活化的重要第二信号。 与T细胞识别、黏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 二、与B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 三、参与免疫效应的CD分子 免疫球蛋白Fc段受体 细胞凋亡相关的CD分子 Fas分子-CD95 FasL分子-CD178 细胞黏附分子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黏附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使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基质间发生粘附,参与细胞的识别、活化和信号转导、增殖与分化、伸展与移动。 黏附分子是免疫应答、炎症发生、凝血、肿瘤转移以及创伤愈合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 细胞黏附分子的结构特点 CAM的分子结构由三部分组成: ①胞外区,肽链的N端部分,带有糖链,负责与配体的识别; ②跨膜区,多为一次跨膜; ③胞质区,肽链的C端部分,或与质膜下的骨架成分直接相连,或与胞内的化学信号分子相连,以活化信号转导途径。 细胞黏附分子的分类 黏附分子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 整合素家族 选择素家族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钙黏素家族 未归类的黏附分子 整合素(integrin family) 整合素家族最初是因此类黏附分子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使细胞得以附着而形成整体而得名。 选择素(selectin family) 主要参与白细胞与脉管内皮细胞之间的识别与黏着。 与大多数粘附分子所结合的配体不同,选择素识别的是一些寡糖基团,主要表达于白细胞、内皮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表面。 钙黏素家族(Cadherin family) 钙粘素是一类钙离子依赖的黏附分子家族 钙粘蛋白倾向于集中分布于细胞与细胞的连接处。 肿瘤细胞钙粘蛋白的改变与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有关。 二、黏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作用特点: ①通过受体与配体间相互结合的形式发挥效应; ②生物学效应呈可逆性、非高度特异性; ③同一黏附分子在不同细胞表面可发挥不同作用 (一)免疫细胞相互作用 通过CD28/B7、LFA-1/ICAM-1、CD2/LFA-3、CD4/MHCⅡ类分子或CD8/MHCⅠ类分子等黏附分子对的相互作用,促进T细胞活化。 (二)参与炎症反应 (三)参与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可借助黏附分子从血液回归至淋巴组织,此为淋巴细胞归巢。 介导淋巴细胞归巢的黏附分子称为淋巴细胞归巢受体,包括L-选择素、LFA-1、CD44等。其配体称为地址素。 阐明发病机制 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三、黏附分子与临床 (一)黏附分子与免疫缺陷病:白细胞黏附缺陷症(leukocyte adhesion deficiency,LAD)LAD-1型患者的β2链基因突变;LAD-2型患者的白细胞不表达SLex、CD15和CLA,不能向炎症部位渗出。Glantzman病(即血小板功能不全症)是因血小板表达gpⅡb/Ⅲa缺陷所致,患者血小板不能活化而发生凝集,故出血时间延长,易引起出血。 (二)黏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吊篮日常检查记录.doc VIP
- 16S401 管道和设备保温、防结露及电伴热.docx VIP
- 2025年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高考地理试题评价分析与教学反思理试题评价分析与教学反思.docx
- 2019人教版高中数学A版 必修第2册《第九章 统计》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pdf
-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英语Unit 1 Happy Holiday教案.docx
- 建筑装饰设计基础第1章电子课件 .pptx VIP
- 心理健康教学课件:七年级上第1课走进心理健康课.pptx
- 天然气调压器切断阀介绍.ppt VIP
- 对外汉语时间教学.ppt VIP
- 《人造板工艺学》课件 第十三单元 生产工艺设计.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