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谏太宗十思疏》ppt创新
文体: 疏: “固”,形容词 的使动用法,使……牢固。 “流”,动词作名词,流水; “远” ,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 “明哲”,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聪明睿智的人。 “下”,名词活用为动词, 居……之下。 “能”“善”形容 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好的建议。 “安”“危”,形容词作名 词,安逸的环境;危难。 “傲”,形容词作动词, 傲视。 树根 天地之间 美 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督责 高 选拔 特殊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名句名篇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②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请各用最简洁的话来概括“十思”的内容。 【提示】 思知足——思知止——思谦虚——思容纳——思节制——思敬终——思纳谏——思正身——思赏罚公正。 2.本文在论证主要观点时的论证方法和角度是怎样的? 【提示】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提出主要观点之前,作者打了两个比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作者打这两个比方,是为了使主要观点显现。接下来,作者从反面论证了这个观点,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 不会安定的。第二段,作者又从历史的角度来证明观点。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列举历史上的君主“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告诫太宗“竭诚以待下”。作者以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竭诚以待下”的两种结果。“竭诚以待下”,则“吴越为一体”;不“竭诚以待下”,则“骨肉为行路”。因此,要善待“下”,否则,君主之“舟”,就有倾覆的危险。言词之致,述理之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3.“十思”与中心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点拨】 “十思”,涉及的方面比较广,细究起来,涉及到欲望、行为、品质、纳言、赏罚等各个方面,但是,所有这些,都与“积德义”有关,是“积德义”的具体作法。“总此十思,弘兹九德”是对“十思”的总结。只有积了“德义”,才能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 4.作者为了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 言词恳切而情感真挚,处处为对方的江山着想;运用比喻而深入浅出,时时把握对方心理;骈散结合而句式整齐,既有语势又简明扼要。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优化方案系列丛书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优化方案系列丛书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返回 *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那么你们知道他以谁为镜吗?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诗海探珠 述 怀 魏 征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赏析】《述怀》又作《出关》,是魏征的代表作,也是初唐抒情诗的名篇。作于唐高祖李渊称帝初期。当时,魏征初投唐不久,高祖以礼相待,极重其才。为报答高祖的知遇之恩,魏征便主动请缨赴华山以东地区去劝降李密所领导的瓦岗军旧部。临行之际,作此诗以抒怀,表达了他重意气不畏艰险,誓报知遇之恩的思想。 前四句“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主要表现的是诗人投唐前的胸襟怀抱。“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四句,主要勾勒诗人自告奋勇出潼关去安抚山东的雄姿,并表现所负使命之重大。“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四句,表现的是想像中出关后征途的艰险景况。“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四句,既有对出关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的袒露。最后四句(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是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重视信义、不图功名的思想。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