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想象与重构.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的想象与重构

文学的想象与重构:新时期文学 (下) 教学目的要求与重难点 1、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出现的背景及思潮性特征;了解汪曾祺、邓友梅、张承志、阿城、韩少功等“寻根”作家的创作特色及代表作品;了解先锋小说兴起的过程及艺术倾向,重点掌握马原、格非、余华等作家的艺术实验及叙事突破。了解“新写实”小说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命名依据,熟悉刘震云、方方、池莉等代表作家作品的叙事特点及社会文化内涵。 2、教学重难点:“寻根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及艺术倾向;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等作家的文化认同与艺术追求;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新写实”小说的基本艺术倾向及其叙事动因。 3、教学时数:三课时 一、文学的“寻根”与“寻根小说” 1、“寻根”文学思潮 A、文学“寻根”命题的提出:1984年12月杭州会议。文学的“文化”重建:审美文化、民族文化。 B、兴起发展:1985-1986年间。 宣言(韩少功):“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该深置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也叶难茂。”作家的责任就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民族的自我”。(《文学的“根”》) 重要文章: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等。 二、文学的创新与“先锋小说” 1、“先锋小说”概念界定 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先锋小说,这些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小说的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点。其共同特征是提倡回到文学本身,注重语言实验,注重作品的形式感,强调“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先锋小说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代表作家有残雪、马原、苏童、余华、洪峰、格非、孙甘露、北村等。 三、新写实小说 1、“新写实小说”概念界定 “新写实小说”是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小说创作现象,也被评论界称为“后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小说”、“新小说派”等。其创作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区别于传统现实主义,力求还原生活的原生状态,注重世俗琐屑的日常生活体验,故意消除崇高放弃对本质的追问。创作影响及90年代后。 “新写实小说”的正式命名 始于《钟山》杂志1989年第3期上开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同年10月,《钟山》又和《文学自由谈》联合召开了“新写实小说”讨论会,确立了这一命名。 2、代表作家作品:方方《风景》、池莉“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等,刘恒 《狗日的粮食》《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 * C、 文学的“文化寻根”具体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从文学及审美上对民族文化资料进行重新认 识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以重建当代文化。 第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传统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以滋养民族生命。 第三,审视并反思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以重塑民族自我。 2、“寻根文学”思潮的历史文化因由 A、反思文学带来的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史铁生、张承志等对乡村与牧区生活美善人性特质的发掘;郑义、贾平凹、路遥等人对乡土人生书写;邓友梅、冯骥才、陆文夫等市井风俗人生的开掘;汪曾祺对沈从文的承续等等,皆显示出当代文学回归民族文化重塑自我的内在欲求。 B、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以拉美 “魔幻现实主义”关于印第安古老文化的阐扬为代表—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思《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刮起拉美文学旋风,掀起世界性的寻根浪潮;苏联一些民族作家对异域民风的描写 ;美国作家福克纳对家乡小镇的书写;日本川端康成的具有东方风味的现代小说 。 ——关于中国文学之现代化的追求与思考:中国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等等 3、“寻根文学”代表作家作品 A、80年代初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等,王蒙的《在伊犁》,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等。 B、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遍地风流》等;郑义的《远村》《老井》;王安忆的《小鲍庄》;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等;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张炜的《古船》;扎西达娃《西藏,隐秘的岁月》《系在皮绳扣上魂》,等等。 C、大体分类: 文化认同型(持肯定态度),以阿城、邓友梅等人这时期的创作为代表;文化批判型(持否定态度),以韩少功、王安忆等人这时期的创作为代表;辩证对待型,以李杭育、冯骥才的一些创作作为代表;原始生命型,以扎西达娃、乌热尔图等人为代表。 北京的阿城和湖南的韩少功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两位。他们的中篇小说《棋王》和《爸爸爸》分别体现出了不同类型的文化寻根意识:前者以对传统文化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