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系数的下降)降雨入渗土壤含水量、饱和度.ppt

(安全系数的下降)降雨入渗土壤含水量、饱和度.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全系数的下降)降雨入渗土壤含水量、饱和度

* * * * * * * * * * * * * 考慮邊坡淺層不飽和土壤部份於未降雨前之毛細負孔隙水壓力,以符合實際現地情況, 圖3顯示數值模型邊坡初始孔隙水壓力分佈情況,邊坡愈接近地表土壤負水壓力(於分析中以正數值表示)愈高,圖中壓力為負值。 此外,本研究於土壤初始條件亦考慮淺層土壤受到蒸發效應之影響,致使接近地表土壤之含水飽和度較低,導致愈接近地表土壤之負水壓力愈高。 * 為不同降雨延時情況邊坡土壤孔隙水壓力變化分佈圖,邊坡受到降雨作用下, 在降雨初期,雨水完全入滲土層之中,於淺層土壤負孔隙水壓力受雨水入滲作用下迅速增加。 隨著降雨延時增加及降雨量累積,雨水入滲深度逐漸增加,濕峰(Wetting front)逐漸向下擴展,土壤浸潤面影響深度範圍逐漸擴大。 降雨延時達2 天時,接近坡趾附近雨水入滲影響深度已達到地下水位線(G.L.-20m)附近,該處附近土壤飽和度增加,地下水位呈現上升現象。 當連續降雨4 天之後,因大量累積降雨量,致使整體邊坡皆呈現完全飽和狀態。 * 為了解整體邊坡孔隙水壓力與飽和度於降雨期間之變化分佈情況,以邊坡坡趾位置為基準點, 探討距邊坡坡趾1/4坡長、1/2坡長及3/4坡長位置處之土壤水壓力及飽和度分布變化,分別如圖5及圖6所示。 在模擬常態狀況條件分析之下,當邊坡受到降雨作用下, 在降雨初期,雨水完全入滲土層之中,於淺層土壤負孔隙水壓力受雨水入滲作用下迅速降低,同時土壤飽和度僅些微增加。 隨著降雨量累積,雨水入滲深度逐漸增加,且土壤浸潤面影響深度範圍亦逐漸擴大。 * 邊坡於降雨情況下, 部分降雨為樹冠及植被攔截及形成地表逕流, 部分入滲邊坡土壤,分配比例依邊坡地形、植被植物分佈、地層情況及邊坡土壤含水量等因素。 * 分析結果顯示,於24小時降雨延時條件,低降雨強度情況下(約低於20mm/hr),邊坡各位置浸潤帶發展深度有限; 各位置浸潤帶發展深度均隨邊坡坡度之增加而減少, 例如︰40°、60°及80°邊坡於降雨強度60mm/hr情況及24小時降雨延時情況,邊坡中央位置 浸潤帶發展深度分別為5.2m、3.3m及2.8m;浸潤帶發展深度隨降雨強度之增加而增加;於同一降雨強度情 況下,邊坡各位置浸潤帶發展深度依序為︰坡趾坡中央坡頂,例如︰於降雨強度60mm/hr情況及24小時 降雨延時,60°邊坡距坡趾1/4、1/2(坡中央)及3/4坡長 位置之浸潤帶發展深度分別為4.4m、3.3m及2.1m。 * 圖8及圖9分別為岩盤深度3m與7m情況邊坡坡度與浸潤帶發展深度關係, 在邊坡不同位置之浸潤帶發展深度型態與厚土層情況情況類似,惟岩盤深度3m與7m情況邊坡不同位置之浸潤帶發展深度較同條件 厚土層情況為淺,且岩盤深度位於3m情況之浸潤帶發展深度較岩盤深度位於7m情況為淺,亦即岩盤位置限制浸潤帶深度之發展。 * 降雨情況下邊坡坡度對不飽和土壤入滲深度發展之影響 姓名: 高嫕旋 學號:簡報大綱 前言與文獻回顧 研究方法 數值模型 分析結果 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降雨 前言 邊坡淺層滑動為最常見的坡地災害, 一般常見邊坡淺層滑動都發生於 土壤有效 應力降低 土體間之抗剪 強度劇降 整體邊坡穩定受影響 (安全係數的下降) 降雨入滲 土壤含水量、飽和 度、孔隙水壓力增加 孔隙水壓力增加 降雨過後 (2) 文獻回顧 -關於浸潤帶深度 Lumb(1962)建立一個推算式來估算土壤浸潤帶最大深度hw: D=土壤擴散參數; t=有效降雨延時,單位為sec; n=孔隙率;ksat=土壤飽和滲透係數; S0=發生降雨入滲之前地表層初始飽和度; Sf=發生降雨入滲之後土壤最終飽和度。 若考慮長期降雨及豪大雨作用下的浸潤帶深度,式(1)中的(Dt)0.5 可忽略之,方程式簡化為: Sf 適用範圍為70%~100%之間,且降雨強度必須大於土壤飽和滲透係數才可使用式(2)。惟式(2)無法考慮降雨強度與土壤基質吸力之影響,較無法完整考慮非飽和情況下降雨入滲邊坡土壤之行為。 文獻回顧 -關於浸潤帶深度 Sun et al(1997)考慮土壤在非飽和狀態下降雨入滲之情況,修正Lumb(1975)提出之飽和浸潤帶深度計算公式,如下列所示: ko=降雨前土壤水力傳導係數; k=降雨後水力傳導係數; qR =降雨強度,qR 必須小於土壤飽和水力傳導係數ksat。 若k 等於ksat 且遠大於ko,則式(3)與Lumb 浸潤帶公式相同。 文獻回顧 -降雨時間與土壤浸潤帶深度 Pradel and Raad(1993)根據Green and Ampt’s model(1911),提出降雨時間與土壤飽和度關係方程式,此方程式考慮降雨強度、降雨延時、降雨前土壤體積含水量與基質吸力影響因子,降雨時間與土壤浸潤帶深度h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