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核桃举肢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核桃举肢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核桃举肢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摘要:核桃举肢蛾主要危害果实,经2007年4月—2010年10月在翼城县王庄乡弃里村详细观察后,发现该虫在翼城一年一代,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幼虫严重危害期,采用清除黑果、耕翻土壤,药剂防治等方法进行防治,收到良好效果,有效率达85%以上。 关键词:核桃举肢蛾,生物学特性,防治技术 核桃举肢蛾俗称核桃黑,主要危害果实,是降低核桃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害虫,发生严重时,使核桃果实大量脱落变黑,影响产量可达40%左右。经几年实地观察调查,并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供参考。 1、危害症状 幼虫在青果内蛀食多条隧道,并充满虫粪,被害处青皮变黑,危害早者种仁干缩、早落;危害晚者种仁瘦瘪变黑。被害后30天内可在果中剥出幼虫,有时1个果内有十几条幼虫。 2、形态特征: 2.1成虫:为小型黑色蛾子,翅长13-15毫米,翅狭长,翅缘毛长于翅宽。后足特长,左右上举翅于体侧,常前后摆动,状如划船。 2.2卵:圆形,长约0.4毫米,初产时呈乳白色,孵化前为红褐色。 2.3幼虫:老熟时体长7-9毫米,头褐色,体淡黄色,每节均有白色刚毛。 2.4蛹:纺锤形,长4-7毫米,黄褐色,蛹外有褐色茧,常黏附草末及细土粒。 3生活习性:该虫在翼城一年一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1-2厘米深的土中越产。翌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化蛹,成虫发生期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幼虫一般在6月中旬开始危害,7月危害最严重。成虫在相邻两果之间的缝隙处产卵,一处产卵3-4粒。4-5天后孵化,幼虫蛀果后有汁液流出,呈水珠状。1个果内有5-7头幼虫,最多可达30余头。幼虫在果内危害30-45天,老熟后从果中脱出,落地入土结茧越冬。 4、发病规律 该虫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随海拔高度与气候条件不同而异。高海拔地区每年发生一代,低海拔地区每年两代。一般多雨年份比干旱年份危害重,荒坡地比间作地危害重,深山的沟顶及阴坡比阳坡及沟口开阔平地危害严重。 5、防治技术 核桃举肢蛾发生主要是因为发展核桃的地方不适宜,核桃管理粗放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因此控制核桃举肢蛾危害应从适地适树,加强综合管理,增强树势,促进核桃树健壮生长,提高抗虫为中心,通过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清除虫果等综合措施,逐步实现控制虫灾。 5.1翻耕土壤,清除虫果 土壤封冻前,彻底清除树冠下部枯枝落叶和杂草,刮掉树干基部老皮,集中烧毁。翻耕树下土壤,可消灭大部分越冬幼虫。在受害幼果脱落前,及时剪、摘深埋,以减少翌年的虫口密度。 5.2生物防治 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在6月每亩释放赤眼蜂30万头,可有效控制举肢蛾的危害。 5.3化学防治 5.3.1成虫羽化期(6月上旬-7月上旬),树盘覆土2-4厘米厚,或地面撒药,每亩撒杀螟松粉2-3千克,或每株树冠下撒25%西维因粉0.1-0.2千克. 5.3.2幼虫孵化期(6月中旬-7月中旬)是药剂防治的重点,分3次进行树冠喷药,每次喷药间隔期10天,药剂有25%灭幼脲3号胶悬剂,2.5%溴氧菊脂20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北京林学院主编《森林昆虫学》1990.11 375-376 魏玉君 罗秀钧 主编《优质高档核桃生产技术》2003.1 151-153 姓名:李红娟 性别:女 参加工作时间:1996年9月 最高学历: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工作单位:翼城县林业局 联系方式:0357-4922133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