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代以来南海北部带鱼渔场的变化
论文发表:
清代以来南海北部带鱼渔场的变化
摘 要:清代前期南海北部带鱼渔场集中在琼州海峡、珠江三角洲以及粤东的惠州府、潮州府沿海,粤西带鱼尚不是主要捕捞鱼类。清中叶以后,北部湾带鱼渔场退至海南岛西北部的昌化至临高一带;粤西的阳江、吴川等县带鱼逐渐成为捕捞鱼类,清末在台山的上下川岛一带形成渔场;粤东的带鱼渔场清代变化不大。粤西和北部湾的带鱼种群之间,资源量的此消彼长以及互相渗透,体现了南海带鱼种群的特征。
关键词:南海北部;带鱼;渔场
带鱼是我国主要经济鱼类之一,1950年代以来带鱼资源量存在很大变化。林景祺的研究表明,黄渤海带鱼资源数量在1960年代后逐渐衰退,东海带鱼资源量在20~40万吨之间波动 1。然而南海带鱼资源量的变动,与黄、渤、东海有很大差异。1980年代以前,带鱼在南海北部经济鱼类中所占比重并不大,而且渔获量存在很大年际变化,卢伟华对广东底拖网渔获量的研究指出,带鱼每隔十年出现一次旺发 2。1987年以后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稳定上升,1990年之后,带鱼的渔获率在南海各种底拖网经济鱼类中已排在第5、6位 。3
南海北部海区带鱼资源量的变化与其他海区有很大差异,而且南海北部带鱼种群多样,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林新濯通过分析带鱼的形态特征,指出中国近海带鱼有五个种群,其中四个在南海出现,即东海——粤东、粤西、北部湾近海和北部湾外海种群4。罗秉征应用带鱼耳石与鱼体生长的地理变异,认为中国近海有四个种群,其中两个在南海出现,即东海南部——粤东群和南海群 5。尽管粤西和北部湾带鱼种群的独立性问题尚未解决,但粤东带鱼与粤西、北部湾带鱼存在明显差异的观点已得到广泛认可。
不同种群的带鱼,不仅存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异,而且生物学特征也有差异。由于黄渤海和东海带鱼种群较为单一,可以分别研究各海区渔获量的变化。然而将南海北部的带鱼作为整体加以研究,则掩盖了不同种群所带来的差异。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利用清代广东地方志资料,尝试探讨南海北部带鱼各种群资源数量和渔场的变化情况。
1、清代前期南海北部的带鱼
嘉靖三十七年(1558)黄佐编修《广东通志》,志书按照物产多寡,将其分为“有”和“多”两类。在“鳞品”中记载广东当时“多带”,并注有“带鱼,形如裙带,色白味甜”1。黄佐尽管指出当时广东带鱼的渔获量很大,但明代的广东布政司沿海各府有:潮州、惠州、广州、肇庆、高州、雷州、廉州和琼州府,涵盖了整个南海北部的沿海地区,无法判断带鱼各种群资源情况。
康熙三十六年(1697)金光祖再修《广东通志》,志书的《物产》中指出“粤中十郡,物产所出,多同少异。岭南无雪,地气稍薄,然山海珍错,食货之入者,甲于中州。胪而数之,盖难更仆悉也”2,作者认为“山海珍错”是广东的特产,故所列颇详。康熙《广东通志》对物产的分类更加精细,不仅承袭了嘉靖志书中按物产多寡分类,而且记载了各府物产的情况。
这部志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卷首不列修志职官,于每卷末左下角刻各卷辑人姓名。在《物产》卷末记载“新宁学训林观承督催,连州学正屈琚辑”,《连州志》记载屈琚“番禺举人,康熙二十一年任”3,屈琚为连州学正的时间在康熙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实际上金光祖编修《广东通志》始于康熙十二年,康熙十四年初稿已完成。因遭逢三藩之乱,直到康熙十九年才开始刊印,但康熙三十六年(1697)志书始能面世。从屈琚任连州学正的时间看,《物产》的记载应是康熙十九年之后所补,而志书的初稿或不载物产,或物产简略。当平定三藩之乱后再次补修通志,详细记录了各府物产。同时督修林观承为新宁县学训,而屈琚是番禺人,均有在沿海县份生活和任职的经历,对沿海所产鱼类应较为熟悉。因此康熙通志中关于鱼类的记载可信度高。
《广东通志》中记载出产带鱼的府有:潮州府“有白带”、雷州府“多白带”、廉州府“有带”、琼州府“有带”,其他沿海各府均无带鱼的记录。从地理分布上看,潮州府的带鱼属于闽南——粤东种群;廉州府的一支应属北部湾种群;雷州府和琼州府的带鱼或出自北部湾,或出自粤西,而且雷州府的带鱼出产量大。
府志和县志的记载,更细致的揭示了清初带鱼分布的状况。康熙十二年的《新修广州府志》的“物产”中并无带鱼的记录,乾隆二十四年的《广州府志》多摘录前人对鱼的记载,也无带鱼。然而康熙《南海县志》的鳞品中却记载“多带”4,乾隆《南海县志》中也记载“多带”。乾隆《南海县志》各类物产的排列顺序与康熙《南海县志》相同,极有可能抄袭了康熙年间的志书。同样位于珠江口的顺德县,康熙《顺德县志》记载“有带”,乾隆年间的县志中同样有带鱼的记载。珠江口以西的香山县,康熙年间有带鱼,只是名为“腰带”,道光《香山县志》中指出“白带鱼,长者二三尺,色白而柔薄,亦名腰带鱼”5。乾隆《香山县志》中也提到“腰带,长二三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