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所辐射与环境专业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一)辐射损伤的遗传机制及其医学应用
利用各种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手段,以参与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应激反应以及损伤信号产生和传导等过程的生物分子为主要对象,研究辐射效应的生物调控机制,并探讨局域化照射和辐射损伤应用于医学物理和放射治疗中的基础问题。
(二)环境因子与生物体相互作用
利用多种模式生物系统,研究细胞、组织和个体暴露于环境因子(如纳米颗粒、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等)的生物反应,揭示主要生物响应机理,并开发特征性生物标记物,为健康危害的预警和针对性防护措施的建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生物纳米材料在环境和健康领域的应用
将纳米材料与生物修饰技术结合,实现对环境、食品中有害物质或病原生物等的快速探测;提高生物医学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度和靶向性。
(四)辐射医学物理
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放射治疗系统为放疗方案的确定、实施等提供工作平台及质量保证,从而达到最大限度杀死肿瘤细胞并有效保护周围重要器官及其它正常组织的目的,其中的关键是如何提高治疗的精度和确保疗效。FDS团队的辐射医学物理组利用多学科交叉人才优势和已有的研究基础,密切围绕实现精确放疗所涉及的关键物理技术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与应用、中试及产业化研究。
重要研究进展
(一)辐射旁效应的早期过程以及损伤信号的产生与传导
辐射损伤信号的产生和传导及其对未辐射细胞的影响?D?D辐射引发的细胞旁效应,是目前国际辐射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其机理研究对于辐射治疗癌症和辐射防护模型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辐射旁效应研究的生物学终点如成活、突变、基因表达或癌变等大多反映辐射后几小时或更长的情况,而对于辐射旁效应的启动和早期过程并不清楚。我们通过建立应用原位DNA双链断裂(DSBs)评估辐射旁效应早期过程的技术方法(《Radiation Research》, 2005),从辐射损伤的原初过程探讨了损伤信号传导与时间、空间和辐射损伤强度的关系(《Carcinogenesis》, 2006),发现受照射细胞中产生的组成型NO可能是介导旁细胞中DNA双链断裂的损伤信号分子(《Oncogene》, 2007),以及细胞质中线粒体(《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08)及其细胞色素c(Cyto c)(《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09)对损伤信号产生和响应的作用。同时,我们还进一步探讨了高NaCl等环境因素对于辐射旁效应以及辐射损伤信号产生和响应的影响(《Mutation Research》, 2007, 2008, 2009)。上述研究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Nature China》在研究亮点(Research Highlights, 2008)中以“Cancer Therapy: Effects of Radiation”为题对我们关于线粒体与辐射旁效应关系的论文进行了专文评论,认为“研究显示辐射旁效应早期的信号转导通路依赖于线粒体,这一研究结果对于未来探讨癌症治疗中的辐射毒理效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辐射旁效应存在于许多细胞体系,虽然已有的研究表明辐射损伤的作用范围大于受到辐照的物理靶范围,但是这种损伤范围是否局限于特定的组织、器官还是整个受辐照个体,目前仍未得知。我们采用模式植物拟南芥的种胚为研究对象,以单粒子微束定点定量照射拟南芥胚茎端分生组织,研究茎端分生组织受照射后对非受照射组织?D?D根发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植物个体水平上存在辐射的长程旁效应,自由基和生长素依赖性基因表达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Radiation Research》 (2007)。《Radiation Research》杂志副主编评论认为“It is very important new information as there are virtually no data concerning plant bystander effects”。
(二)环境有害因子遗传损伤机理
汽车尾气是重要的环境污染因素,但其作用机理以及与其他因子的相互作用并不清楚,是环境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我们从细胞水平研究了汽车尾气颗粒物及其提取物的遗传毒性《Toxicology》 (2007),并发现太阳光线中的UVA能显著增强低剂量汽车尾气提取物的突变率,氧化自由基单线态氧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09)。研究结果被认为“Authors’ observations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revealing advers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