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釜,从金省,父声。本义:古炊器。敛口圜底,或有二耳。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 铜升 量。圆筒形,素而无纹,平底有鋬,外壁一方框内有篆体铭文6行约59字。 青铜盥水器 盘 匜 鉴 盘 商至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水器,当时盥洗用匜浇水,以盘承接。小的盘也盛水用以洗手洗脸,大的盘也用以洗浴。 形制特点:多圆形,浅腹。商代的盘多无耳,圈足,器内多用水生动物龟鱼的纹样作装饰,有的还在边沿铸立鸟。西周至春秋的盘多有附耳,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西周晚期到战国的盘有长方形的,如传世的西周晚期虢季子白盘和故宫博物院所藏春秋战国之际龟鱼蟠螭纹方盘。 虢季子白盘(迄今发现最大的青铜盘) 高39.5cm,口长137.2cm,口宽86.5cm,重215.5kg,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散氏盘(西周) (台北故宫博物馆) 曾候乙尊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 ? 尊盘通体用陶范浑铸而成,尊足等附件为另行铸造,然后用铅锡合金与尊体焊在一起。尊颈附饰是由繁复而有序的镂空纹样构成,属于熔模铸件。 曾候乙尊盘 (春秋战国时期) 匜(yí) 《左传》有“奉匜沃盥”的话,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匜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 形制特点:匜形椭长,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匜在西周中晚期出现,多有四足。春秋时有三足和无足的匜,战国的匜一般都没有足。 鉴 古代盛水或冰的器皿、形体一般很大.像盆,更像缸。大口,深腹,无足或有圈足,多有二耳或四耳。古代在没有普遍使用铜镜以前,常在鉴内盛水用来照影,因而后来把铜镜也称为鉴。鉴盛行于春秋战国。 盂,饮器也。 ——《说文解字》 青铜盆 浴缶是古代用来盛装液体的器具。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浴缶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是古代青铜制作工艺的代表。 青铜乐器 铙 钟 鼓 钲 铃 錞于 铎 铙(náo) 商代打击乐器。形似铃而较大,有中空的短柄可插木把。使用时执把,使口朝上,用槌敲击。特大的铙使用时需插在铙座上。一般以大、中、小三件为一组,但1976年安阳妇好墓出土的铙则为大小相次的五件为一组。 钟 古代祭祀或宴飨时用的乐器。可能是从商代的铙演变成的,目前所见最早的属于西周中期。钟用木槌敲击演奏。考古发现的编钟,有槌同时出土。 钟的种类 甬钟:钟顶有筒形的甬(钟柄); 特钟:单独悬挂的大钟; 镈:钟顶作扁环钮或伏兽形钮的平口钟,主要见于春秋战国时代; 钮钟:钟顶的甬为近似半圆圈形的钮者,始见于西周,盛行于战国; 编钟 大小相次成组悬挂的钟。西周中期的编钟以大小三件为一组,晚期以后发展到大小十几件为一组。编钟常挂在特制的架子上,这种架子的横梁称作“笋”,支撑架子的立拴称为“虡” (jù)。 整套编钟共六十五件青铜钟,分三层八组悬于架上。该编钟的音阶结构与现今国际上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属同一音列。它的音域宽广,跨越了五个八度,仅比现代的钢琴两端各少了一个八度,用这套编钟能演奏古今中外多种乐曲。曾侯乙编钟于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至今音乐性能良好,是考古史和世界音乐史上的旷世奇观。 甬钟,西周时期的青铜乐器,属打击乐器类,合瓦形结构,最上面的平面舞部之上立有甬柱 钮钟:舞部上立有悬钮 镈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乐器,不像钟口呈弧状,为平口。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 镈师。——《周礼》。郑玄注:“镈,如钟而大。” 句鑃(音gou diao)是古时吴越地区的一种青铜打击乐器,形状与编钟有些相似,一般一套由若干件组成。 鼓 古代铜鼓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近退和宴会、祭祀的乐舞。 钲(zhēng) 古代行军时用的乐器。作战时,击鼓则进军,敲钲则退兵。成语“鸣金收兵”,这里的“金”就是指钲。《说文》金部:“钲,铙也,似铃,柄中上下通”;又:“铙小钲也”。 实物中“钲”与“铙”为两种器物,铙体短宽,钲体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手执。用时口朝上,以槌敲击。盛行于春秋时期徐、楚、吴等南方诸国。 虎纹钲 西周 高42cm 铃 古代乐器。形状像钟而小得多,平口或凹口,上有桥形钮。常挂在车上、旗上或犬马身上。 青铜花瓣铃 鹰铃 商代晚期,原件高14厘米,宽8.8厘米 兽面纹铃 铸于商代晚期 原件高7.3厘米 铜铃(夏) ? (长90宽70高75)84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錞于(chún ) 古代军中乐器,也称为錞。文献记载中錞于常与鼓配合,用于战争中指挥进退。形如圆筒,上部比下部梢大,顶上有钮。钮多作虎形,故常有虎钮錞于之称,有人认为,具有虎钮的錞于应为古代巴人遗物。已发现的錞于多出于四川、安徽和湖北部分地区。时代多属春秋战国至汉。 铎(duó) 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