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流行音乐与视觉文化之布兰妮
* 一、 现代流行音乐——“视”与“听”的结合 “音乐的本质就决定了音乐比起其他艺术更不易让我们以较一般的方式来把明确的和特殊个别的东西掌握住和说清楚。因为音乐尽管要采用一种精神性的内容,并且以这种题材的内在实质或情感的内在运动作为它所表达的对象,这种内容毕竟是比较不明确的,朦胧的,正因为它是从内在方面(或精神方面)来掌握的,或是作为情感而反映于声音的”。 19世纪德国美学家黑格尔的这段话是针对当时音乐来说的。但在新媒介时代,音乐中“看”的成分越来越突出,如MTV、FLASH音乐、歌星演唱会都离不开视觉形象。音乐文化出现了视听结合的新趋向,这主要表现在MTV中。 有了MTV之后,音乐的形象性和可视性大大增加,在MTV的图像中,歌词的诠释也变得更具象、更立体化,也更易理解。尤其在摇滚乐的MTV中,那些歌手的发型、服饰、舞蹈甚至恶作剧的现场表演都增加了人们对摇滚颓废和反叛的文化理解。MTV使歌手在偶像化方面以及发挥自身综艺才能方面提供了难得的舞台表演空间。 二、以布兰妮为例:布兰妮的视觉形象可以从形体、服装、专辑包装、舞台效果和其行为姿态等方面来分析。 1、形体,布兰妮刚出道时是一个清纯的稚气少女形象,但仅仅一年时间,她就完成了由天真少女到桀骜不驯的女孩的兌变,逐渐走上了性感的路线 。 流行音乐的性感定位是一种全球化的战略,它超越了地域或民族文化的界限,世界女高音歌唱家莎拉·布莱曼甚至以全裸为卖点,小提琴手陈美、辣妹更是将音乐的性感发挥到了极致。拉康认为,人的身体与自我是分裂的,身体是自我的镜像。观众观看舞台上偶像明星的身体表演,实际上是在通过身体的镜像反观自身,从而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对自身身体的焦虑造成了对偶像身体的视觉幻觉和想象。 2、服装——布兰妮演唱会造型 服装是身体的文化隐喻 ,从布兰妮的历年的造型蜕变可以看出她自身的风格变化。 1999年7月31日,加利福尼亚的Universal City她在《宝贝再来一次》(Baby One More Time)巡回演唱会上,身穿粉色衣,一副少女的打扮。她一脸稚气,蓬勃向上,真是青春无敌。 渐渐地,她的衣服便开始不断变化,领子开口也越来越大,逐步走上了性感的路线。 2009年3月3日,美国新奥尔良巡演,虽然身材健硕不似以前完美,但终究抵挡不了她化身为性感女郎。 2009美国新奥尔良巡演前布兰妮演唱会华丽服装素描画稿: 3、专辑包装——布兰妮专辑封面及MV(《sometimes》) 2011新专辑 《Fem me Fatale 》 从历张专辑的封面我们也可看出 Britney Spears从青春清纯到成熟性感的风格变化。 4、舞台效果 舞台效果的包装是电视直播时代一个景象奇观。在全球化的时代里,即使是发生在地球最偏僻角落里的小事,经由电视的播出报道,也会变成全球性的新闻事件。时尚流行音乐也在不断地利用电视媒体通过区域性或全球直播将音乐变成“音乐事件”。 形象取代语言是后现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的文化形态日益以视觉影像为中心,视觉接管了听觉而成为世界新的主宰。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在《景象社会》中宣布了“景象社会”的到来,他认为“在景象社会中,视觉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它压倒了其它观感,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 舞台效果体现——演唱会(视频为1999夏威夷巡演) 5、行为姿态——光鲜形象背后:想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疯狂举动: 布兰妮最轰动的举动,无疑是她亲自剃光自己一头秀发。特别吸引我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她剃光头发后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妈妈会疯掉的。” 这可以理解为自言自语,但其实也是镜子外的“我”与镜子里的“我”的对话,也像是布兰妮“内在的小孩”对“内在的妈妈”的对话。翻译过来就是,“内在的小孩”在对“内在的妈妈”说:“我知道,你会疯掉的。” 既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还是忍不住要去做。这意味着什么呢?答案应该是,这是布兰妮的“内在的小孩”故意要做的,她就是要通过这种极端自毁的方式让“内在的妈妈”和真实的妈妈一同疯掉。 其次吸引我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在勒戒中心,布兰妮不断地对工作人员嚷嚷说:“我是骗子,我是冒牌货。” 我相信,这是布兰妮的真实感受。或者说,这是布兰妮的“内在的小孩”的真实感受,她这部分的”我“认为布兰妮这个名字所意味着的巨大成功不是真实的,是骗来的。 再次关键的一个细节是,她2月28日逃出勒戒中心后,频频要求普通人与她合影。以她的号召力,这是普通人求之不得的,她又何必央求呢?这个行为又意味着什么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