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用发展地眼光理性透视新媒体
用发展的眼光理性透视新媒体
新闻记者杂志供稿 2009年02月23日08:42??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窗体顶端
E-mail推荐:??
窗体底端
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如火如荼,人们在期盼它快速成长的同时,也在为它担心,生怕它走上歧途给社会造成伤害。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中,2007年的新媒体研究既有充满激情的期待,也不乏谨慎的理性反思,两者并存,构成了研究者多元而丰富的研究视角。 下面,本文从几个方面对2007年的新媒体研究做一回顾,以梳理这一年的研究历程。 一、新媒体的定义和特征 有人把新媒体当作一个确定的概念,指基于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即时互动传播信息的大众媒体。简言之,新媒体即网络媒体,目前主要是指互联网和以手机为用户终端的无线通讯平台。①有的研究者用“公有媒体”的称谓来定义新的媒体系统,认为它将基于数字技术,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消解了传统的信息中介,具有超文本、多媒体与互动性三大特征。② 学者从发展的视角提出,新媒体是以变革人们的交往方式而带来了人类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的重大变化,它改变的不仅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层面,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精神层面内容。③对于这样的结果,有人认为新媒介的发展造成了人的异化,使人成为过度依赖的“机械人”、疏离冷淡的孤独人和加速社会中的“单面人”。④但是也有人证明网络交流对于人际沟通具有解放作用,互联网络不仅没有带来人际沟通“去人际化”的噩梦,反而更加促进了个体之间的深入沟通与友情的发展。⑤面对新媒体,尽管学界和业界的定义有异,但是其变革力是公认的:新媒体是“促使文化产业整合、重构与结构升级的催化剂”。⑥新技术激荡给予的是一次次改变自己的机会,拥抱数字时代,这是一条更进步、更精准粘合受众的革新与涅槃之途。⑦ 二、新媒体的经营与监管 在经营上有人提出“媒介即制度”,这是新媒体经济向我们昭示的更为深层的意义。其表现出来相对于行政管理网络的经济的独立性,一方面使它失去了从旧体制中获取利益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促使新媒体作为与传统媒体的对照物,必须建立起一套新的制度体系,获取资源、促进公平竞争,保证股民的利益,在合法化的操作底线内承担社会责任与法律责任,显示出了在市场争胜空间内的坚定方向。⑧ 杜骏飞教授利用长尾理论解释了当前媒介融合与媒体分化的定位策略,他指出,两者并非是完全对立的,它们分别基于不同的战略条件,并导向完全不同的战略成功。前者是以市场尾部的集合来抗衡市场头部,后者则规避规模风险以保证成功地生存。⑨ 在监管上,我国目前承袭了传统的监管模式,面对互联网视听服务等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这种管理模式就显得无所适从。⑩基于这种认识,有学者指出,建立数字媒体内容管理体系,应遵循整合性、层次化和兼容性原则进行统一管理,将行业管理、行业自律、机构自律、用户自律等与政府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的兼容、新媒体与老媒体的兼容、内容管理与基础设施管理的兼容、人工管理与技术管理兼容。⑾更有学者将管理细化为党的领导、依法监管、科学监管、独立监管、统一监管、透明监管、有效监管、动态监管、协调监管和公众参与十个原则。⑿ 三、博客及其他网络新媒体研究 对社会而言,博客依赖着“面对面”的传播方式,让受众转变为真正的“公众”,通过只有“清扫”没有“守门”的运营规则,让自身净化为“能自由交流的媒介”,而且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它把我们从虚拟带回现实,最终实现“理性的批判”。由博客作为载体,所实现的公共领域更有潜力扩大,博客有可能“收复公共失地”的内在潜力。⒀与此相对,有人认为,博客社区中不存在基本信仰的同质性,不存在假设的共同阶级利益。但是如果只有个人意志的表达而无公众舆论的整合,只有无义务约束的善良愿望,而没有受道德驱动的理性自律,公共领域不是走向四分五裂,就是堕入被操纵的陷阱。⒁ 有研究者对“博客第一案”进行分析时指出,“告知”引起的可能诉讼促使网络服务提供商一接到告知立即移除信息,不管内容是否侵犯名誉权。这样就有可能移除并没有侵权的内容,可能会造成“寒蝉效应”,博客上言论自由的环境将遭到破坏。⒂但案件的当事人陈堂发则认为,网络讨论平台中某些网民所主张的“博客无罪”意见完全遵从了自然理性,是依据日常生活经验、直觉、舆论、民怨等做出判定。对博客服务商的责任约定如果因为遵从自然理性而允许其将行为的部分不利后果留下,享有权利分量大于义务分量的特权,这样的司法或者法律是在侵蚀一个正常社会的根基。⒃ 除博客之外,有人认为SNS这种社会型网络社区中,实名制凸现了其价值,它改变“网络是虚拟的”这一旧有观念。⒄而播客则以一种更加本真的状态实现了对社会既定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