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近代中国农业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争鸣.doc
近代中国农业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争鸣
—以农业机械化为线索
毕艳峰
(上海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200433 上海)
摘要:农业机械化是改造中国传统农业的根本途径。在工业化的理论框架内,本文运用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围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农业机械化的适用条件、农业机械化的实现途径以及步骤等几个问题,对中国近代农业机械化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对中国当前的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化 农业 农业机械化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农业开始了从传统到现代的以农业工业化为取向和目标的艰难嬗变。工业化是一个以生产方式的变革为实质的经济进步过程。从生产技术层面来看,它是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革的过程。这种变革的最大特征表现在机器和机器体系取代手工工具。马克思曾经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工业化就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改造传统农业的根本出路,离开了农业机械化,农业工业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以农业机械化为线索研究近代中国农业工业化不但有利于我们把握农业工业化问题的实质和核心,加深我们对近代中国农业转型的理解和思考,而且其中蕴含的思想主张至今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我们今天的农业机械化实践不无裨益。近代思想家就农业机械化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相关论述层出不穷,俯拾皆是,为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经济思想史学界,有关农业机械化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大都仅在介绍历史人物农业思想的时候对其农业机械化思想予以简单介绍。这样一来,一方面,割裂了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农业机械化思想的联系性,忽视了不同历史时期农业机械化思想的历史传承性及差异性,不利于我们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近代农业机械化思想;另一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大都侧重于过程的描述,没有上升到经济理论的高度,特别是没有把农业机械化放到工业化的视野下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从近代中国农业转型的角度出发,把农业机械化纳入到工业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内,围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适用条件、实现途径和步骤等方面,对近代农业机械化思想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
一、关于农业机械化重要性的探讨
“农业机械化的意义,非泛指农业生产使用机械之谓,其关键乃在农具的使用,不以人力,亦不假助于畜力,而以动力为发动,引用农具,从事耕作”。唐启宇在《中国农业问题丛书》中高度概括了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他认为,“夫农业机械对于生产及工作之影响有数种。第一增加生产量;第二减少生产费;第三间接改良生产品之品质;第四直接减少农民;第五妇人可从事新工作;第六增加工值;第七增加智力;第八减少工作时间;第九赠进农人之福利。”在系统梳理史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近代学者关于农业机械化重要性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实现农业机械化能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马克思指出,“机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缩短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最有力的手段”。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是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意味着增加单位劳动时间的劳动产出,或降低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量。冯桂芬首次提出了“机器垦耕论”,主张采用机器设备发展农业。他说:“前阅西人书,有火轮机开垦之法,用力少而成功多,荡平之后,务求而得之,更佐以龙尾车等器,而后荒田无不垦,熟田无不耕。”鉴于战乱造成大量劳动力死亡,田地荒芜的悲惨情形,冯桂芬建议中国采用机器进行开垦,“是宜以西人耕具济之,或用马或用火轮机,一人可耕数百亩”。薛福成比较了中外人口土地比例,指出西欧各国人口密度高于中国,“而其地之膏腴又多不逮中国,以逊中国之地,养倍于中国之人,非但不至如中国之民穷财尽,而英法诸国多有饶富景象者,何也?为能浚其生财之源也。”究其原因在于“机器能以一日之力,成十日之功,一人之力代百人之功”。张之洞从节约劳动时间的角度阐述了农业机械化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作用。他指出采用机械“一日可兼十数日之程,则一年可办十数年之事”,“百人为之不足,用机器则一人为之有徐”,“一人百日为之不足,用机器则一人为之有徐”,因此,“日愈益省,货愈益饶,民愈益富”。孙中山从灌溉、收割、垦荒等多个角度阐述了农业机械化,指出“犁田,则一器能作数百牛马之工;起水,则一器能溉千顷之稻;收获,则一器能当数百人之刈。他如凿井浚河,非机无以济其事;垦荒伐木,有器易以收其功。机器之于农,其用亦大矣哉。”韩稼夫认为农业机械化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