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艺术家冰逸《风的形状》作品展.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艺术家冰逸《风的形状》作品展   2012年6月12日, 艺术家冰逸题为《风的形状》的展览在柏林圣约翰斯大教堂开幕。该展览由德国WIE文化传播中心主办。 《风的形状》创作于富春江上的山林之中,覆盖整个山体。冰逸用燃烧后的纸灰和水墨交互作画。每一次展览后都会将原画焚毁,作为下一次绘画的起首。循环往复,最终两百米长的巨作幻化为无。冰逸的创作文脉来自二战中焚毁的教堂。选择黄公望《富春山居》的创作语境也是基于火烧使原画两岸分割。在富春江上,跟德国的教堂互文的不仅是中德两国的在焚烧中交错的历史,而是人类命运中共通的毁灭和创造的母题。    当现代艺术创作逐渐成为专门化的技术,而渐次脱离对历史,人性和人情的真切认识,冰逸的创作始终坚持创作中对“雅集”的尊重。她认为:作品的产生,来自对隐形的“理想观众”的想像。作品倾诉的对象,呈现了作品创作的文脉。而《富春山居》中黄公望和无用师象征性的深切友谊,在今天,依然在创作中有巨大的价值。“古人热爱的雅集,不仅是友情中的快感的聚集,也是一个强大的创作论和方法论”。在绘画中,我们跟所有抽象而具体的观众相遇,不论是黄公望还是无用师,这种用典的方式,就是一种抽象的雅集。      开幕同期,《Yishu》杂志这一全球范围内第一本中国当代艺术英文学刊的十年庆,发布具有标志意义的第50期新刊发布,以及专门为十年拍摄完成的《Yishu十年》纪录片的推介。 该纪录片中收录了曾作为2010年封面艺术家冰逸与《Yishu》创办人兼执行主编郑胜天先生的对话访谈。   该展由德国柏林WiE KULTUR文化传播中心主办。WiE由中国学者策展人陈泱女士创办,旨在通过在当代艺术与文化的展示交流与合作推进各文化间的了解与互信。这系列视觉艺术与音乐都尽显中国当代艺术家和音乐家是如何将传统融于鲜活的当代,纵横于古今东西之间。   《风的形状》落地柏林这个对毁灭和重建的追问依旧具有现实性和迫切性的地标城市意义深远。与《风的形状》的开幕的同一时段,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也拉开百日大展的幕布,而第七届柏林双年展依旧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关心当代艺术与思考的人群。   展览与音乐会被列入2012年德国“中国文化年”官方项目。“中国文化年”是中德建交40年以来中国在德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参与项目最多、影响最广的国际交流活动。   附录:   一场被“焚毁”的对话   写给《风的形状》的题跋   孙建春 2012-6-24   文化,是“记忆”抵抗“遗忘”的一种方式。这一说法体现到个体意识更为具体。遗忘,总是和消逝、感怀、追忆相伴,但在冰逸的创作中,这一系列的个人经验里,始终都有一个主题贯穿,那就是火。   火的强烈与直接让记忆变得愈加清晰。 09年的初夏,我去北京看展览。一个傍晚,约了冰逸和陈泱在丽都对面的湘菜馆见面谈谈我想请她帮策划可能的个展,而陈泱则要跟她谈谈在柏林可能的合作。那几年大家都很匆忙,所有的见面基本都约在餐桌上了,即便是这样,冰逸还是吃了一大半就离开去赶一个会议了,临行约好第二天她忙完我去她在东五环外的工作室去再次面谈。第二天,我并没有等到她的电话,以为她大概忙忘了,在回南京的火车上,我拨通她电话想道个别,电话那边她告诉我她的画室失火,她被烧伤住院……我完全反应不过来!看着窗外飞逝的夜色,突然感觉有些迷离,有些超现实,甚至连烧伤这么惊人的消息也在这稍纵即逝的风景里幻化成了故事的片断,无法感受到切肤的真实。   当然,这场大火也把我们三个一场没有谈完的对话暂时延搁了。 我们在直面剧烈而强大的现实的时候,经常是麻木和空白的,它会在时间和记忆里影响越来越深远。正如这次大火,当时冰逸跟我描述的时候依然使用了淡淡的口吻,貌似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后来我们知道,这次大火在她后来的生命态度中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也直接影响了她在创作时的表述。      从文化的角度理解,火从来都是文明史中一个重要的构建,它的毁灭性引发的记忆和想象使得历史在真幻之间另有一个关于怀想和思念的乌托邦空间,是文化史里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它产生的那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怀甚至还带着些许淡淡的诗意的忧伤和美感。但是在个人记忆里毁灭性的火却让人无法如此超脱,身历其中的记忆是和撕裂、痛楚、丧失联系在一起的,不经历“劫后余生”的彻悟是无法超然地以美学的情怀来面对的。大火焚毁了此在的现场,但是却用灰烬把这个现场更清晰地打印在记忆的深处。灰烬便无可避免地成了唤起的媒介,在《风的形状》里,灰烬的使用才显得如此妥帖,如此精确。焚毁产生灰烬,灰烬是下一张创作的精神源头,再次焚毁……周而复始,画作也会因此越来越小,最后完全成为一撮灰尘,直至消失……这已经不仅是艺术创作的范畴,而是一个生命的认识和体验。   除了精神,一切都无非尘土。 但是,当这件作品被悬挂于柏林奥古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