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杰依
安杰依#183;瓦伊达 艺术才是归宿
安杰依瓦伊达 艺术才是归宿
卡廷春秋
1940年春天,一位名叫雅库布瓦伊达的波兰军官在苏联战俘营遇害,与他一起遇难的还有其他两万多名波兰人,其中有大量军人、公务员和知识分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卡廷大惨案,为战后苏联对波兰的统治扫清了障碍,也是波兰对苏抵抗不如捷克等国激烈的原因之一。 大历史的血腥之下,是小人物难以言说的悲欢离合。雅库布16岁的儿子在经历丧父之痛后不到两年,就加入了抵抗纳粹德国的波兰救国军(AK),为爱国救亡的地下运动尽一份力。这个二战中的热血青年就是安杰依瓦伊达,波兰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之一。 杀戮之后,苏联先是隐瞒,后又嫁祸于德国。国际社会一度相信这个谎言。骗局揭穿后,总部设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与苏联一刀两断,麾下的波兰救国军也成了斯大林的眼中钉。苏联官方在之后长达半个世纪里否认卡廷事件是自己所为,直到苏联解体前夕,戈尔巴乔夫才承认了这一事实。安杰依瓦伊达终于有机会一了夙愿:为自己的父亲和所有卡廷森林中的遇难者作一部影像传,让一代波兰人的历史和精神找到寄托。也就在这一年,瓦伊达与波兰著名纪录片导演马塞尔罗欣斯基(Marcel Lozinski)合作,拍摄了关于这一事件的第一部电影《卡廷森林》(Las katynski)。两位艺术家以纪录片的形式,将一段历史凝固在胶片上,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然而瓦伊达并没有就此罢手,他一直梦想用剧情片的形式把这段历史戏剧化。没有被现场记录的历史事件,往往要靠艺术的再现,才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剧情片中的人物塑造,也能帮观众在宏大叙事之外把握个体的体验。 等待了半个世纪、筹备了十余年之后,瓦伊达的《卡廷惨案》(Katyn,2007)终于上映,这也是关于卡廷事件的第一部剧情片。可惜的是,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电影,在艺术上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平庸之作。开头表现波兰人民在苏联和德国军队之间刚出虎穴又入狼窝的镜头,可说是惟一出彩之处。细节上并不符合史实,却有高度浓缩的象征性,概括了二战和冷战中波兰人民左右受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惨状。可惜片中人物高度脸谱化,缺乏深度,又大打东正教宗教牌,几乎成了波兰民族主义的主旋律电影。 更可惜的是,《卡廷惨案》从筹备到拍摄,都与当时的保守派总统卡钦斯基密切关系。影片上映后,自然也就成了卡钦斯基的宣传工具,在民族、宗教、欧洲等问题上为保守派竞选助威。2010年大选后,左翼和在社会问题上比较进步的政治势力逐渐丢掉几乎全部议会席位。这场民族主义抬头的浪潮,与近年难民潮中东欧国家激烈的排外倾向直接相关。从受害者、革命者到被迫害者利用,历史跟瓦伊达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战争三部曲
瓦伊达的作品横贯六十载,却从来没能摆脱政治的魔咒。从赫赫有名的罗兹电影学院毕业后,自长片处女作《一代人》(Pokolenie,1955)开始,他就与当时的审查制度周旋。本来只是讲波兰人民抗德的故事,却还需要塑造苏维埃斗士纯洁、勇敢并优于救国军成员的形象,来绕过审查。值得一提的是,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在片中演了一个小角色。 这一时期的瓦伊达,关注人性的倾向还是胜过了政治倾向。第二部作品《下水道》(Kanal,1957)讲述一批波兰救国军成员在二战中经过顽抗依然失败的故事,对战争中个体脆弱的刻画和悲情英雄形象的成功塑造,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影片与伯格曼的《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1957)并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次年,瓦伊达又马不停蹄地拍出了战争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灰烬与钻石》(Popiol i diament,1958),改编自安德热耶夫斯基(Jerzy Andrzejewski)的同名小说。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后,二战期间因民族大义并肩作战的国内势力开始内斗,身为救国军战士的主人公奉命刺杀一位共产党官员,然而不久之前两人还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灰烬与钻石》是瓦伊达政治题材片中最优秀的作品,把人性的复杂和世界的荒诞用近乎残酷的镜头语言娓娓道来。可惜因为不如前两部积极向上,影片没能得到官方认可,但在威尼斯电影节非竞赛单元放映后,摘下艺术含量极高的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大奖。至于次年的英国学院奖提名,更是给主创带来不小的麻烦。 经过这次与官方的正面冲突,瓦伊达开始了一段对托喻和象征的琢磨,并开始了国际合拍片的尝试,以便在不牺牲创作自由和作者意志的前提下,让作品能够公开放映。其中的代表作是另一部改编自安德热耶夫斯基小说的古装片《天堂之门》(Gates to Paradise,1968),故事原型是13世纪十字军东征中很不起眼的一个插曲儿童十字军。古装也好,奇闻轶事也罢,都只是糖衣,里面包裹的是对时事辛辣的讽喻:一切信仰的狂热都可以夹带私货,所谓大公无私也会暗藏公报私仇。
团结工会三部曲
70年代末80年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