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名旦廖静秋 清水映桂蕊 婉柔藏刚强.docVIP

川剧名旦廖静秋 清水映桂蕊 婉柔藏刚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川剧名旦廖静秋 清水映桂蕊 婉柔藏刚强

川剧名旦廖静秋 清水映桂蕊 婉柔藏刚强 川剧名旦廖静秋 清水映桂蕊 婉柔藏刚强  从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贫民之家走出,到踏入川戏班子;从初上成都踩台,到成为大红大紫的角儿;从舞台上轻歌妙舞的名旦,到电影里栩栩如生的杜十娘;从被人歧视的下九流,到一代文豪赞誉的艺术家川剧名旦廖静秋为世人留下的,不仅仅是让人赏心悦目的扮相和余音绕梁的唱腔,还有她对人生追求的执着与刚强。   9岁学艺 少小离家闯天涯   1925年,廖静秋出生于四川潼南县崇龛镇的一户贫民之家,幼时因家庭变故随母迁居临近的双江镇。在那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懂事的廖静秋很小就拎着篮子,跟随着一帮半大娃娃在镇上的茶馆、饭馆炉灶边捡二炭(没有烧尽的余碳)卖钱,贴补家用。   当时,贫苦人家的女娃娃稍微长大点后,要么被卖到富人家里当丫头,不然就送去戏班子学艺卖唱,也算是给女娃娃一条出路了。1934年,经乡人保荐,9岁的廖静秋被母亲送进了当地一位名叫殷献庭的人所开设的天全科社戏班子学艺,在鼓师刘百川的指导下,先后拜谭香云、廖良秀门下主攻闺门旦、青衣旦。5个月后,她随戏班在潼南城关登台,小静秋唱的发蒙戏是《桂花亭》,据说因为年纪小图好耍,演出时居然在台上捡鞭炮而以失败告终。此后续演《安有余投庄》、《白象山》,因为认真演唱,这才获得观众好评。不料之后师傅谭香云病故,殷献庭的班子不久便散了伙,小静秋也无人教授,无奈之下,便随处搭班,靠检戏、偷戏自学,走上了四处流浪闯天下的艺人生涯。几年下来,聪明好学的廖静秋居然在川北一代小有声誉,尤其是她演唱的川剧高腔曲牌《新水令》,由于博采众长,演唱起来风格独特,韵味隽水醇厚,腔法细腻多变,流转自如,被戏迷们冠以廖清水的美誉。   转眼到了1941年,廖静秋来到了成都,拜名家筱桐凤为师,先后在明明戏院、华瀛大舞台、三益公川剧场踩台演出。当时踩台就要挂牌扬名,挂个啥艺名呢?因为她的发蒙踩台戏是《桂花亭》,于是就取名为桂蕊,不想却一炮走红。廖静秋在演唱传统川剧的同时,也尝试演唱时装戏,由于她闯荡社会多年,积累下了丰富的生活感悟,演起来也独具特色,被当时的《蜀伶选粹》誉为桂蕊轻歌妙舞,独具匠心。   三回双江 感恩之心映人品   川剧界的老艺人们都说:静秋戏好人品更好。在她的故乡双江镇,争今还流传着廖静秋三回双江镇的故事。   1936年,廖静秋上班子学戏才1年多,一次在仁寿县堂口唱戏,一个双江人给她带来口信:廖妹子,你爹死了,停在屋头还没得钱埋,你妈喊你回去看一下。廖静秋找到管事,要请假回去埋父亲,管事却不同意。廖静秋心一横:讨口我也要回去看一眼。当晚的戏一完,她悄悄拿了一套麻冠孝服的戏装走了。她连夜赶回双江,穿上麻冠孝服见人就磕头,沿街募化埋爹的棺材钱。乡人感动于她的这片孝心,纷纷捐钱,她才把父亲埋了。后来,她又穿着这套戏服,带着母亲沿途讨口回到戏班。母女俩向管事求情请罪,戏班收容了她们母女,廖静秋仍然包角学戏,母亲则煮饭打杂。   1947年,廖静秋在遂宁唱戏,这时她已小有名气了。一次剧团从遂宁到合川演出,乘船顺江而下,经过双江码头,廖静秋跑了3里路回镇上看望乡亲四邻。在河街口茶馆,她看到了以前戏班的班主殷献庭,当着众多乡人,咚的一声跪倒在地,说要不是当初殷大伯的引荐,哪有她桂蕊的今天,令在场的人无不称赞。   1952年春,廖静秋在成都已是名流了。一次剧团到重庆演出,她特意绕道第3次回到双江看望乡人。当晚镇上的玩友帮邀请她唱围鼓(即坐唱),她欣然接受,并拿20万块钱(折合现币20元)说:今晚我请客。大家执意不从,她风趣地回答:这叫行客拜坐客嘛,裁缝的尺子正尺(吃)的!一句话逗得满堂大笑。她买了水果糖、瓜子、纸烟等办招待,连茶钱也是她付的。当时大家问她唱啥子戏,她想了想说:我在双江学唱的第一个戏就是《桂英打雁》,今晚也来个打雁吧,还是请殷大伯跟我配木瓜。当晚的围鼓完全沉浸在热烈而欢乐的气氛中,这也是廖静秋和家乡人的最后一次聚会。   虽说廖静秋早年跟谭香云学艺不久后谭老师就因病故去,但廖静秋一生不忘师恩。在成都档案馆馆藏 转贴于论文联盟 的1941年廖静秋在成都踩台时办理的艺员登记证上,虽说谭老师已经逝去多年,可在师傅一栏里,依然被工工整整地填上了谭香云的大名,足见她对老师的一份感恩之心。   抱病从影 留下川腔一声叹   新中国成立后,廖静秋被安排在了成都市川剧团工作,她积极参加扫盲学习,1年后不仅可以写日记,还能够编写剧本。同时,她还参加了《小二黑结婚》等现代剧的演出。1952年赴京参加全国戏剧观摩演出时,廖静秋主演的《梁红玉》、《归舟投江》受到艺术界好评。中国唱片社所编的《新编大戏考》称她:嗓音清亮、圆滑,又善于吸收名家唱腔之所长,并结合自身的条件,加以锤炼,逐渐形成朴素自然中见纤巧,委婉轻柔中见刚强的演唱风格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