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169窟壁画-塑像艺术风格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炳灵寺169窟壁画-塑像艺术风格研究

炳灵寺169窟壁画\塑像艺术风格研究 [摘要]炳灵寺169窟是炳灵寺石窟群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石窟。本文主要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对炳灵寺169窟塑像、壁画的总体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炳灵寺169窟;壁画;塑像艺术    [中图分类号]K87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23-03      炳灵寺石窟是中国佛教石窟中的代表性石窟,它的艺术价值不容忽视。炳灵寺169窟留存了西秦时期珍贵的壁画塑像,它们造型独特、风格迥异、活力四射,凝聚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反映了该地区的社会历史形态、文化意识样态、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该窟的可贵之处是保留了目前我国最早的佛教壁画,这对于研究中国传统绘画和佛教文化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炳灵寺石窟史地背景及文化状况   炳灵寺石窟地处甘肃省永靖县,此地是古代兵家重地,也是多民族纷争融合和共同开发生活的地区,羌、氐、汉、鲜卑等各族人民曾先后杂居交融于此。开凿在距黄河渡口不远处的炳灵寺石窟正好地处中亚通往西亚必经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炳灵寺地处喀斯特山貌,蜿蜒的黄河在窟前绕山缓缓流去。北魏以前炳灵寺被称为“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后来由于藏传佛教的传入改名为“炳灵寺”。   西秦政权在统治秦、河州期间信奉佛教,主要文化活动是迎请大量高僧译经和传授禅道,如当时的内地高僧玄高、外国禅师昙摩毗、僧人智猛、道融及随从弟子等都先后来唐述窟讲经说法,加之封建统治者利用佛教来“敷导民俗”,窟居修禅自然成为时尚,炳灵寺因此吸引了大批来往于丝绸之路的中西僧人聚集此地。在此历史背景下,炳灵寺佛教艺术逐渐发扬光大,成为河湟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   二、炳灵寺169窟壁画、塑像概况   (一)壁画   169窟是炳灵寺石窟群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时代最早、最有代表性的石窟,窟内多保留了西秦时期的作品。169窟现距离地面60余米,是近似长方形的天然石窟,窟内四壁现存佛龛及壁画共编号24个。塑像、壁画分布错落有致,整体空间排列差异较大。主要壁画是位于北壁的11、12号壁画及周边小幅壁画。此窟壁画没有如同莫高窟内鸿篇巨制,结构复杂的经变故事和连环画式的佛本身故事,而多为简单的图解式画面。壁画画师注重的是画面的艺术性而非按照经文或故事情节顺序安排画面的叙事性,强调遵循画面自身的视觉空间逻辑,形成画面独特的整体构成结构。   169窟的重要壁画首属11、12号壁画。11号壁画最上部是佛和供养人,中部为一佛二菩萨,构成“小”字状构图。左边菩萨身后有一横式飞天,菩萨下部绘有一弟子和二女供养人。11号壁画下部也绘有坐佛和一佛二菩萨。壁画为铁线描,遒劲挺拔,流畅自然,线条表现手法各不相同。12号壁画面积稍大,内容不如11号壁画繁琐,主要有坐于菩提树下说法的一佛和两旁的胁待菩萨,左下部还有一身双手合十、胡跪在地的天王。几铺表现净土世界的绿水出现在佛的莲座下面。   169窟北壁主要壁画还有位于11号壁画右下部的国内现存最早的维摩变。维摩诘着菩萨装,全非宽衣薄带的士大夫形象,两边有文殊菩萨,绘画方式独特,不同于东晋开始的维摩诘单身题材。   除此之外169窟还绘有大量的供养人和飞天,不同的是这里的供养行列前面都有高僧引导。人物造型明显受到内地传统绘画的影响,僧人及女供养人形象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此窟的飞天形象都没有将其作为独立的绘画题材,而仅作为构图中的组成部分渲染画面气氛,形体大都缺乏纤细柔美之感。   169窟还全面表现了流行于早期石窟的题材,如西壁和北壁“求同存异”的千佛、“左图右榜”的十方佛以及数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图。   (二)塑像   169窟西秦造像由单一的立佛和坐佛发展到龛形完备、配列有序的艺术形式,这个过程伴随着对西域佛教艺术和犍陀螺艺术的借鉴以及与本民族文化的融合。此窟多出现十六国北朝较为流行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造像。但169窟强调三世佛的平等性和继承性,基本上是三佛等高。窟内最早的最有代表性的是第6、7、9号佛龛。首先是位于窟内北壁的6号龛,龛内有着六边形彩绘花纹和阴刻衣纹袈裟的佛。佛的南北两侧则是饰有玲形耳饰,戴有项圈手环和面部、胸部及四肢均涂有白色,并用墨线勾勒出五官的菩萨。   窟内北壁后部的第9号龛三尊等高立佛佛体端直、尺寸较短、五官集中且无棱角,整体圆润,与犍陀罗风格明显不同的是在形象塑造上慈祥超过了庄严。但位于北壁第7号龛的立佛却弯眉细眼,高鼻薄嘴,脸型呈椭圆形,能看到犍陀螺原型和马图拉风格的影响,如袈裟衣纹呈现出下垂的重环叠纹,呈“U”形,采用阴刻线表现衣薄贴体,并有对称波纹边缘的袖口和表现衣质轻薄之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位于西壁上方的一尊站立菩萨像,表现出静虑、超脱、欣然慈爱情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