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阳翰笙与川剧界人士的亲密交往
阳翰笙与川剧界人士的亲密交往
阳翰笙与川剧界人士的亲密交往
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一、川剧改革的策划人
阳翰笙出生在川剧之乡的川南宜宾,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川剧。他10岁以前,就跟母亲一起看了大型的十几本目连戏,看完了中国几大悲剧。在旧时农村,戏曲是对孩子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忠奸、善恶、美丑都是通过戏剧传递的,其中的道德和艺术熏陶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阳翰笙在《风雨五十年》一书中回忆说:我从小爱看川戏。由高县而成都在整个青年时代,有元杂剧、明传奇和我们的其他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川戏,我差不多都看过。地方戏曲的这种熏陶,对我日后走上文学艺术道路是有直接的因缘关系的。他们是我日后从事文学活动,特别是写作电影的启蒙老师。他在1943年9月7日的《日记》中记载:今天郑伯奇送了我一套川剧唱词共二十一种。这在我是如获至宝,心里非常快活,因我一看这些唱本,就像已经回到了二十年前在成都听川戏时的情景样的,名伶康二蛮(真名康芷林,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有康二圣人之誉称)的身影似已闪现在我的眼前。直到今天回忆起来,都还有无尽的余味啊,川剧之于我,影响实在大得很!(《阳翰笙百年文集》二卷533页)1944年2月15日《日记》又载:今天在文化会堂看了川戏,有吴小雷的《醉打山门》、傅三贤的《做文章》,傅三贤以七十九岁的高龄竟演得那样的洗练机灵,真令人惊佩之至!(《阳翰笙百年纪念文集》579页)吴、傅二人都是老一辈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
人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阳翰笙不仅是几十年一贯制的川剧迷,而且是入门论道的川剧艺术研究专家。他九十多年的生命中接触过几代川剧精英,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他借全国文联领导管剧协的名义直接插手川戏,让川戏走出四川,名扬京华;组织巡回演出,使川戏享誉全国;特别是积极策划川剧走出国门到欧洲十多个国家演出,到朝鲜慰问志愿军,饮誉海外。整个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中央领导层的朱德、陈毅、罗瑞卿、杨尚昆、郭沫若等在阳翰笙的鼓动下都关心川戏,爱看川戏。每年四川成都、重庆剧团都有到北京的演出任务,上述领导有戏必看;看了以后,像陈毅、郭沫若、罗瑞卿等还为川剧的改革及剧本修改建言献策,使川剧艺术在这一时期可谓登峰造极,走向辉煌。其中的幕后策划人就是阳翰笙。而他更主要的贡献是为振兴川剧从理论到实践所做的具体指导。著名川剧编导夏阳先生在《翰老与川剧》的长文中全面系统回顾阳翰笙对川剧的关心指导,指出,1952年他特别强调要抓川剧特色,使川剧在京华演出展现个性;1954年,他在强调重视特点的同时,支持并强调川剧高腔的音乐改革;1954年他提出搞质量比较高的十个悲剧、十个喜剧;1957年支持川剧到各省巡回演出,支持《红梅赠君家》的实验改革;1983年返四川看了一些改革后的演出,还强调在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基础上改革步子再大点,建议设置机构,培养新人,以创新图存等。可以说,整个80年代,川剧在四川都还是很有活力的,从省市各级领导到川剧界都积极为振兴发展这一传统剧种而努力过。作为远在北京的川人阳翰笙也参与了川剧改革,功不可没!
二、与川剧界的老、中、青都很熟
1983年5月7日,阳翰笙在成都参加省市戏剧界人士座谈会时讲话说:川剧界的老、中、青同志我都熟,我的朋友多。我也没有见外。我把自己当作川剧团的一分子,所以一直跟你们当参谋,出点子。
关于阳翰笙对川剧的贡献,著名川剧编导夏阳先生有专文全面、细致地阐述过,在这里不再饶舌。下面,我仅针对阳翰笙与川剧界老、中、青都很熟这个话题做一些粗略的解读。阳翰笙先后为周企何、
转贴于论文联盟 许倩云、曾荣华、晓艇、张光茹等表演艺术家的舞台生活文集或专著,以及吴伯祺、陈明星的剧作选、陈国福的《中国川剧》撰写序言。序言不是泛泛空谈,而是针对各自的表演个性或创作特色作精辟的论述。比如在《晓艇表演艺术初探》序中,他针对晓艇以《红梅赠君家》等戏的表演谈及当今观众的欣赏要求和审美情趣,阐述川剧需要改革之处说:比如川剧传统中某些主题和人物性格比较单一、显露,被程式凝固和定型的某些僵硬的、类型化的表演,艺术节奏松弛、缓慢,以及舞美装置固守一桌二椅,川剧高腔坚持干唱不要伴奏,所带来的表现手段和艺术色彩不够丰富,等等。这些很专业的独到见解,强化了原书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为川剧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阳翰笙尊重老一代表演艺术家。他早在1920年(18岁)在成都读书时就喜欢看康二蛮(康芷林)的戏。时隔63年后的1983年5月,他在成都一次戏剧界座谈会上还总结说:康二蛮在旧社会都讲戏德,我们共产党人不讲戏德行吗?康二蛮演戏甘当配角,经常让戏,热情地扶持后进,我们有的同志还做不到。很多著名川剧老艺术家是阳翰笙多年朋友。早在1952年,四川川剧团赴京演出期间,他就邀请阳友鹤等编导、演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