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梅人说黄梅戏
黄梅人说黄梅戏
黄梅人说黄梅戏
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的黄梅戏一栏中,湖北省黄梅县和安徽省安庆市均榜上有名。一个剧种为什么会涉及到两个地方呢?为此日前笔者特地以面谈或笔谈的方式,请湖北省黄梅戏的专家和艺术家们各自发表了见解
主持人: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黄梅戏的申报地有两个:湖北省黄梅县和安徽省安庆市,这两个地方与黄梅戏的渊源是怎么回事呢?
周濯街(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专家、国家一级作家):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论文联盟wWw.LW大剧种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也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桂靖雷(黄梅县政协常委、黄梅戏艺术研究学者):家父桂遇秋,毕生从事黄梅戏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从他的研究成果和新中国之初黄梅县老艺人传承的口碑资料看,黄梅戏起源于明万历年间,形成于明末清初,是在黄梅县流行的民歌小调、采茶山歌的基础上,与黄梅流行的说唱文学、民间歌舞等相结合而逐步形成的民间地方戏曲。若从明万历年间算起,黄梅戏有400余年的历史了。
桂也丹(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传媒记者):史书记载,黄梅歌风很盛,尤以采茶歌为最,黄梅北部山区盛产茶叶,每年谷雨前后,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上山采茶,他们用山歌小调或叙事民歌的形式,或独唱抒情,或彼此唱和,于是就产生了黄梅采茶调。清道光年间的学者别霁林在《问花水榭诗集》中描述了黄梅采茶歌的兴盛: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别霁林自注:邑喜采本县近事,附会其词,演唱采茶歌。这说明当时黄梅人根据近事编剧并唱戏酬神已成习俗。
桂靖雷:的确。黄梅戏传统剧目的积累相当丰富,素有大本三十六,小出七十二之称,其中《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糍粑案》、《杨二女起解》等本戏、串戏,都是根据黄梅及邻县的张朝宗、瞿学富等真人真事编写的,有圣旨、奏折可查,有家谱、碑志可证。
主持人:那么,黄梅采茶戏是怎样流传到安徽去的呢?
桂靖雷:黄梅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从明洪武十年(1377年)到1938年,黄梅县发生特大自然灾害103次,其中水灾65次,平均6年一次大灾害。水灾连年不断,清乾隆、道光年间最为突出,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御批的特大水灾就有12次,《圣谕》至今仍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周濯街: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毛主席看完戏后,有疑问地说: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的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情况之后,毛主席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
翟乔松(黄梅戏老艺人):毛主席还称赞说: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乡土气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佬。其实,黄梅戏从发源到发展,经历了道情和独角戏、两小和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伴奏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是在黄梅县完成的,后者是在安徽省安庆地区实现的。清乾隆、道光年间,黄梅戏经安徽宿松和华阳河流向安徽后,一直沿袭着三打七唱形式。到上世纪20年代,在怀宁县黄梅戏知名老艺人丁永泉和徽剧知名老艺人汪云甫的共同努力下,开始尝试吸收安庆语言、民歌小调来发展黄梅戏的唱腔、道白,借鉴徽剧表演艺术来丰富黄梅戏的表演程式,使黄梅戏具有安庆地方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安徽黄梅戏艺人与新文艺工作者密切配合,在剧目、唱腔、表演、舞美、编剧、导演等方面实行全方位改革创新,将黄梅戏传统剧目《天仙配》(原名《董永卖身》)、《女驸马》(原名《双救主》)改编后,搬上舞台银幕,造就了严凤英、王少舫等一批为黄梅戏作出卓越贡献的表演艺术家,推动了黄梅戏的大发展、大提高、大普及。
主持人:众所周知,黄梅戏整个剧种主要分布在安徽、湖北,安徽对黄梅戏的贡献很大,影响也很大,那么,在发源地黄梅县,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情况如何?
周濯街:新中国成立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小学英语新人教精通版三年级上册Unit 4 Friends Lesson 2教学课件2024秋.pptx
- 2025年易制毒化学品考试练习测试题附答案.doc
- 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25-2030年).pptx VIP
- 创业资源的管理与整合.pptx VIP
- 2024科技住宅设计标准.docx VIP
- 2025年信息管理系统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板.docx
- 管道施工ppt课件学习资料.ppt VIP
- 【2024年7月中考试题观察研讨课件】7. 滨州中考第21题 解析.pptx VIP
- GB50156-2012(2014年版)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pdf VIP
- _黄帝内经_中相关_血气_气血_论述辨析.kdh.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