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10例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
110例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
在胆囊瘤样病变中,最常见的病变是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由于其临床表现与慢性胆囊炎和胆囊腺瘤等胆囊小隆起的病变相似,故确诊比较困难。近年来,由于高分辨率超声检查的普及,使其发现率正逐渐增加,现将我院 治疗 的112例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诊断等 问题 做如下临床病理 分析 。
1 材料与 方法
收集本院2001~2006年期间经B超诊断手术切除的110例胆囊胆固醇性息肉,标本用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以4μm厚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
1.1
一般资料110例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男56例,女54例,男:女为1.04:1;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39.7岁;35岁以下41例,占37%,男女为1:1.28,36岁以上69例,占63%,男:女为1.16:1。88例有慢性胆囊炎病史,22例为体检B超发现。
1.2 B超检查
110例胆囊胆固醇性息肉,68例见于胆囊体,占62%,34例见于胆囊底,占31%,8例见于胆囊体底部。110例均为多发,体积均小于12mm,体积小于4mm者28例,12例伴有胆囊结石。
2. 病理观察
(1) 巨检:110例胆囊标本,38例胆囊壁显示增厚,24例胆囊体粘膜面可见少许细芝麻大小的黄色突起。82例胆囊体底部粘膜面可见多个直径5~10mm的黄色突起,12例伴有胆囊结石。
(2)镜下观察肉眼所见胆囊粘膜面的黄色突起表面被覆正常柱状上皮,内含大量泡沫细胞。10例可见蒂部内血管结缔组织构成。105例胆囊壁显示慢性炎症改变,5例胆囊壁显示急性炎症改变,102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弥漫性胆固醇沉积。
3 讨论
良性胆囊息肉在胆囊切除标本中的发生率低于1%----10%,而胆固醇性息肉占良性息肉的50%---90,大约发生于10%的弥漫性或局灶性胆固醇沉着症的病人[1,2,3,4]。
根据WHO(1991年)分类报道的15种瘤样病变中,胆囊胆固醇性息肉是最常见的胆囊瘤样病变; 目前 多数 理论 强调是由于胆固醇的局部代谢紊乱,使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高,造成胆囊粘膜面的胆固醇结晶沉积,进而在胆囊粘膜固有层内出现大量泡沫细胞(胆固醇巨噬细胞)[1;2];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异常脂质经过粘膜运送导致脂质沉积形成;最终逐渐形成了多灶性向粘膜表面突起的胆囊增生性疾病,不是真性肿瘤,无恶变倾向。
近年来,由于超声等高分辨率仪器广泛 应用 于临床及体检以来。在门诊及体检人群中发现的胆囊小隆起性病变不在少数。其中胆固醇性息肉最为常见,其次为胆囊腺瘤、腺癌。这些以往术前很难发现病变,不但为超声诊断提供新的 研究 方向,也为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提供理论依据。
对有明显症状病人的胆囊息肉,在排除胃、十二指肠和其它胆道疾病后,宜实行手术治疗;对胆囊息肉存在下例危险因素时,宜实行手术治疗:直径超过1cm的单个病变,年龄超过50岁,连续B超检查发现增大,腺瘤样息肉或基底宽大,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壁增厚。病人如无以上情况,不宜急于手术,应每6个月B超检查一次。直径小于2 cm的胆囊息肉,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超过2cm或高度怀疑恶变,应剖腹手术,以便于行根治切除。[5]
鉴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对于胆囊胆固醇性息肉,B超提示直径小于5mm者,不伴有胆囊结石者,胆道症状不显著者;应实施保守治疗,而不宜手术治疗。
1, Park SH, CHI JE G. Oligomeganephronia associated with 4p deletion type chromosomal anomaly Pediatr Pathol 1993;13;731—740.
2, BernstEin J. The morphogenesis of renal parenchymal maldevelopment(renal dysplasia). Pediatr Clin North Am 1971; 18:395—407.
3, Perrin E , Persky L, Tucker A, Chrenka B. Renal duplication and dysplasia. Urology 1974; 4:660—664.
4, Dudley JA, Hawarth JM, McGraw ME, et al. clinical relevance and implications of antenatal hydronephrosis. Arch Dis child 1997; 76: F31—F34.
5, 吴在德、吴肇汉等,第四十章,胆道疾病,外 科学 第六版,585—587.
1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