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要点

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余桂兰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委党校2016dx14) 内容摘要:当前,毕节试验区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问题接踵而至。毕节试验区农产品面临着外界市场的严峻挑战。这样,就要求我们致力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留发展后劲,以促进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进步。   关键词:生态农业 农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 可行性特色经济 毕节试验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征,在建立试验区之前是贵州省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直到1987年,全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为288.9元,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84元,人均粮食不足200公斤,未解决温饱人口达30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其总人口的53.68%,人口自然增长率21.29‰,森林覆盖率仅为8.53%。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毕节地区生态恶化、人口众多,严重遏制毕节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膨胀,粮食短缺,迫使陡坡开荒,林、灌、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占试验区国土面积的60%以上,致使生态环境恶化,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生活贫困,常靠政府救济为生。贫困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伴随人口的剧增而愈演愈烈,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将导致大片土地石漠化,从根本上将失去人类在此生存的基本条件。针对毕节地区严峻的现实,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构想,得到了省委的赞同,1988年6月,经贵州省委、省政府上报,国务院批准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一)毕节试验区主要优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毕节试验区农村农户基本上是随行就市,较多较大的无项目支撑,难以发挥有效的规模效益,经济发展缓慢,效益低,资金投入缺乏相关技术指导和管理经验;缺乏市场经验,多数农户小农经济意识强,加之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强,即便有农产品,缺乏强有力的经济中介,受市场制约,销售难。长期以来,由于毕节试验区的海拔较高、山路陡峭,形成了一个经济上的洼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步伐的快慢,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毕节试验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进程和 “毕节试验区腾飞”目标的实现。     (二)保护生态环境是关系毕节试验区千秋万代永续发展的大事 发展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的关键举措。地质灾害引发的滑坡、泥石流、洪水等造成了树体损伤。要尽快组织农民扶正被砸歪的果树;剪除折断的枝梢,强化肥水管理;疏除受伤的幼果;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害进行综合控制,促进牧业恢复。除了加强防洪水利设施建设外,发动人民群众植树种草,从而起到了保持水土、涵养水分的作用。根据农业经济可行性的理论经验,要保持水土不致流失,多年生牧草是最理想的作物。因此,植树种草应当成为毕节试验区山区保持水土的重要方式之一,它适宜于荒山荒地、残次林、低产林及其他用地。在山体上部土地条件较差、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段,宜采取乔、灌、草结合,选用耐瘠薄的树种和革种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树林草地;山腰发展经济林,上干(果)下鲜(果),主要发挥土层较为肥沃深厚、光照充足、通风透气良好有利于果树生长的条件,既能发挥生态效益,又可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山体下部土层较厚又比较湿润,可在相对安全的地带通过整地、施肥等措施,建成保水、保肥、集土的集约化庄园或农家乐,以供毕节试验区的老百姓休闲娱乐。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果基地。在基地建设的同时,抓好林副产品的加工与流通,使其成为长中短期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配套建立储运、加工、流通基地。以市场为准绳、打造毕节试验区河和毕节试验区森林旅游景点为依托,必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且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加速毕节试验区发展。   (三)增家农户收入解决眼前困难 多鼓励毕节试验区老百姓到外界去打工,赚到了钱后,再回家乡搞建设和投资,村官和公务员也可合股创业搞开发和投资,为老百姓做示范,引领老百姓致富!政府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做后盾。一般老百姓对打工地的选择是在能够预期取得一定收入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个人、家庭和社区因素的结果,是理性的,地理环境因素对打工地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的不同,打工距离有明显差别,男性、年龄较小者、未婚者到较远地方打工的概率较大,反之亦然。低学历的人在更远地方打工的概率较大,而高学历的人在距离较近地方打工的概率较大。农户家庭中人口越多、劳动力越多、男性劳动力越多,越趋向于到较远的地方打工。人均耕地与打工距离成正比,即人均耕地越少,在附近打工的概率越大。打工者社会网络的引导对打工地的选择具有决定作用。人均GDP越高,在较近地方打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