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影像学诊断的研究.docVIP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影像学诊断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影像学诊断的研究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影像学诊断的研究 【摘要】 目的 分析 、探讨TCD、椎动脉超声(CDFI)和椎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和意义。 方法 共42例患者,男28例,女14例,年龄53~85岁,平均年龄(71.0±8.9)岁。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分别进行椎动脉MRA、TCD及椎动脉超声等检查。结果 42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22例(52.4%),TCD异常39例(92.9%),椎动脉B超异常29例(69.0%)。结论 椎动脉MRA、TCD、椎动脉超声3种方法合用,有助于全面客观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MRA TCD 椎动脉超声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lue of TCD ,CDFI and MRA on diagnosing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Methods 42 patients which were diagnosed as VBI (m28 cases, f 14 cases ) (71±8.9years old) were examed by MRA,TCD, and duplex ultrasonography of the same vessels.Results MRA data were abnormal in 22 cases (52.3%), TCD showed abnormalities in 39 cases(92.9%),and the abnormal data were 29 cases (60.9%)in CDFI.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the 3 methods such as TCD ,CDFI and MRA of vertebral artery is helpful for diagnoses of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Key words】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MRA;TCD;vertebral artery ultrasonography 椎-基底供血不足是中老年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一,它是指椎-基底动脉因各种形态和功能异常造成的相应灌注区供血不足的形态。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应大脑后2/5(枕叶、颞叶底部)、脑干、小脑和丘脑后部的血管。病损后引起的常见临床症状是:眩晕、吞咽困难、言语不清、共济失调、面部麻木、眼肌麻痹、复视、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瘫痪、晕厥等[1]。一旦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病死率达20%~30%,因此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具有重大意义。临床诊断以往主要靠经颅多普勒(TCD)和颈部血管超声,但两者均有其不足之处,随着椎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的临床 应用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像学诊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本 研究 主要是对TCD、椎动脉超声、椎动脉MRA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男28例,女14例,年龄53~85岁,平均(71.0±8.9)岁。诊断标准:(1)一般为中老年人;(2)多有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或颈椎病史;(3)突然出现眩晕,常与头位、体位有关,持续时间短暂;(4)眩晕发作时伴有一种或数种神经缺血的症状或体征;(5)常在24h内减轻或消失,以后可再发作;(6)除外脑梗死、脑出血和耳科疾病。 1.2 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TCD、椎动脉超声、椎动脉MRA检查。 1.2.1 MRA 采用西门子公司Sonata1.0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3D-MRA成像采用TOF-FL3D-WE-TRA序列扫描,三维成像后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狭窄判断标准为:(1)无法显影;(2)管腔狭窄或顺行血流消失;(3)和正常部位的椎动脉相比,椎动脉的直径异常超过1/3;(4)颈段的椎动脉血管弯曲如螺旋状或有2个或2个以上的弯曲。 1.2.2 TCD 采用力美公司EMS-9W经颅多普勒脑血管病诊断仪,颅内血管的检测采用2MHz PW探头。经枕骨大孔窗探测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S)。异常判断标准为:(1)血管狭窄:平均血流速度80cm/s;(2)频谱形态改变,低频增强、伴有涡流或杂音,侧支循环形成,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100cm/s;(3)平均血流速度20cm/s为血流速度减慢。 1.2.3 椎动脉超声 采用HP-HX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以7.510MHz探头探测动脉,取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